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案例(6)
二、传统工艺技术对比
传统的生化法有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SBR法、AB法、A/O法、氧化沟以及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各种处理工艺比较如下:
工艺名称 |
工 艺 特 征 |
优 点 |
缺 点 |
传 统 活 性 污 泥 法 |
原废水从池首端进入池内,回流污泥也同步注入,废水在池内呈推流形式流动至池的末端,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吸附和第二阶段代谢的完整过程,活性污泥也经历了对数增长,经衰减增长到池末端的内源呼吸期的完全增长周期。 |
传统活性污泥法系统对污水处理的效果极好,BOD5去除率可达90%以上,适于处理净化程度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 |
1、曝气池容积大,占地面积大,基建费用高; 2、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能力较低,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 3、脱氮除磷效果较差。 4、运行费用高、管理难度大。 5、中水回用需要另加深度处理设备和设施。 |
完全 混合 活性 污泥 法 |
污水与回流污泥进入曝气池后,立即与池内混合液充分混合,可以认为池内混合液是已经处理而未经泥水分离的处理水 |
1、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污水在曝气池内分布均匀,各部位的水质相同,将整个曝气池的工况控制在最佳条件,活性污泥的净化功能得以发挥。 |
1、活性污泥较易产生膨胀现象; 2、曝气池容积大,基建费用高; 3、脱氮除磷效果较差。 4、运行费用高、管理难度大,。 5、中水回用需要另加深度处理设备和设施。 |
氧化沟 |
氧化沟的曝气装置的功能是供氧,使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溶解氧充分混合、接触,推动水流以一定的流速循环流动。 |
1、处理效率高,效果稳定,对水温、水质、水量的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2、污泥龄长,可以存活、繁殖世代时间长、增值速度慢的微生物; 3、污泥产率低,且多已达到稳定,勿需进行消化处理; 4、运行费用较低。 |
1、占地面积大,基建费用较高。 2、运行费用高、管理难度大。 3、中水回用需要另加深度处理设备和设施。 |
AB法 |
未设初沉池,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的A段为一级处理系统,B段由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组成,A段和B段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回流系统,两段完全分开,由各自独特的微生物群体,处理效果稳定。 |
1、经过A段处理后,废水的可化性有所提高,对B段非常有利,可以大大提高B段的净化功能; 2、经A段处理后,B段承受的负荷为总负荷的30~60%,曝气池的容积可减少40%左右,运行费用降低。 |
1、基建投资高; 2、剩余污泥量大,污泥处理投资较高。 3、运行费用高、管理难度大。 4、中水回用需要另加深度处理设备和设施。 |
A/O法 |
厌氧阶段和好氧氧阶段串联,好氧阶段产生的剩余污泥回流到厌氧池。厌氧池中有一定的污泥停留时间,污泥可以在厌氧阶段部分消化,污泥产率低。 |
1、连续进水、连续出水,运行控制简单,池体容积使用效率高。 2、耐负荷冲击。 3、剩余污泥产量低。 |
1、曝气池容积大,基建费用高; 2、活性污泥较易产生膨胀现象; 3、运行费用高、管理难度大。 4、中水回用需要另加深度处理设备和设施。 |
SBR法 |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由流入、反应、沉淀、排放和闲置等5个工序组成。5个工序都在同一池中进行。 |
1、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设置调节池、占地面积小; 2、SVI值较低,污泥易于沉淀,一般情况下,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剩余污泥; 3、通过对运行方式的调节,在单一的曝气池内能够进行脱氮和除磷反应。 |
1、对自动化程度要求较高; 2、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3、投资费用较高。 4、运行费用高、管理难度大。 5、中水回用需要另加深度处理设备和设施。 |
生物 接触 氧化 法 |
在池内设置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经填料,填料上长满微生物,污水与生物膜相接触,在生物膜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得以净化。 |
1、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力; 2、污泥产量少,不产生污泥膨胀; 3、勿需污泥回流,易于维护管理; 4、不产生滤池蝇,也不散发臭气; 5、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能力。 |
1、投资大、占地面积大、运行费用高。 2、对于进水量在数百吨的污水,接解氧化法是适宜的,但对于处理量更大的污水,会使处理成本上升。 3、布水布气不均。 4、脱氮除磷效果差。 5、管理难度大。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