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规划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漯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漯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0
    “十一五”(二○○六年至二○一○年)是漯河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漯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本纲要是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和全市人民加快实现“三大目标”、构建和谐漯河的重要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目标
   
    第一章  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过去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时把握各种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具有漯河特色的发展路子。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2.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3%,高于“十五”计划2.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768元(突破1500美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2亿元,是“九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构成由“九五”末的二、一、三演变为“十五”末的二、三、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1%,全部工业增加值189.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8%,比“九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且产业特色日趋明显。食品工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得到巩固,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和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以粮食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为主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省唯一的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前景看好,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正在形成。
    投资拉动作用增强。“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4亿元,是“九五”的1.7倍,年均增长17.7%,其中,工业累计投资100亿元,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中心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环保等大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二次区划调整成功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正在形成,建成区面积达到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1.7%。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9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0.4%和7.6%。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基本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有新进展。以企业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2%;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实际累计利用外资2.63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已有20多个国家、地区的知名企业和国内众多强势企业投资漯河,有近百种产品出口到5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出口总额9513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38.6%。
    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家、省级12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产品29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大增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成效。
    可持续发展得到加强。人口增长始终维持低生育水平,土地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二节  “十一五”是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今后一个时期,全方位开放的国际环境、国内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中部加快崛起给漯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我国进入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中部崛起,河南全面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漯河是“中原城市群”四大产业带中的重要结点城市,更利于我市发挥区位、市场、产业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我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经过20年的发展,漯河积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中国食品名城”显示出巨大的产业品牌效应,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将在“十一五”发挥作用,城市的发展空间广阔;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政府执政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得到加强,管理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上下已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只要我们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把握大局,发挥优势,利用有利条件,漯河经济一定会持续快速增长,人均生产总值将跨过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达地区始终在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占据竞争优势,中原城市群各市竞相发展的势头日益强劲,给我市形成的压力日益增大。我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总量不大、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高层次人才缺乏;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对此,我们必须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为顺利实现“三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瞄准既定的“三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带动、科教兴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增强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致力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城市,使漯河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必须加快发展,建设经济强市。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指导思想,牢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始终保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努力走在中原城市群前列。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及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祉,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及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和城乡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具有漯河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
    ——必须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扩大教育供给,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和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突破,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利用国际国内资本的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大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严格控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新成就;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区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80万人。在全省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新漯河。
   
    第二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工业强市
   
    进一步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做大食品工业、培育重化工业、扶强造纸工业、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投资达到270亿元,到“十一五”末,全部工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限上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食品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15%,限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
    第三章  提升“中国食品名城”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名城”,继续把食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优先支持的产业,着力巩固壮大主导食品工业和龙头企业,开发新兴食品业,培植引进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60%左右。
    第一节  肉食品加工业
    加大猪肉制品和禽牛羊兔肉制品等新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扩大高低温肉制品、中西熟肉制品、发酵肉制品、生鲜肉制品、出口分割肉等精深特色加工能力,实现肉制品加工多样化、规模化、精细化、标准化。
    集中各种优势资源,支持双汇集团走国际化道路,争取双汇集团的双汇国际和双汇物流尽快上市。到“十一五”末,双汇肉制品产量进入世界前三强,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为后五年进军世界500强创造条件。
    第二节  粮食加工业
    扩大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的粮食深加工领域。发展以高档专用粉、营养强化型面粉、谷朊粉、小麦胚芽油、绿色保健食品为主的小麦深加工产品;以玉米胚芽油、淀粉发酵、淀粉糖、变性淀粉为主的玉米深加工产品;以分离蛋白生产、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为主的功能性大豆食品;油料加工要利用玉米、大豆开发玉米油、大豆油,开发高级烹调油等油脂产品;饲料加工要按照专用化、系列化、颗粒化方向,发展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饲料添加剂及预混饲料。
    第三节  其它食品工业
    饮料制造业:开发功能型饮料、果蔬汁饮料、啤酒、乳制品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
    果蔬加工业:充分利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优势,发展蔬菜保鲜、速冻、脱水、真空冻干品种。
    调味品加工业: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膜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发骨味素等新型天然调味品、复合调味粉和方便调料。
    烟草工业:加快生产线技术改造,生产规模确保30万大箱,力争50万大箱,一、二类卷烟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
    第四节  主要配套工业
    食品包装材料业:创新食品包装理念,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个性,巩固扩大PVDC肠衣膜、多层高阻隔复合膜、彩色软塑料制品、胶印制品等彩色印刷和包装材料,开发建设新型绿色环保型包装材料、PVDC树酯项目、PVDC肠衣膜、包装纸、塑料彩印等项目。食品机械制造业:主要发展成套面粉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
    第五节  形成食品产业集聚
    利用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依托龙头骨干企业,以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为主要途径,形成各具特色的南北中三大食品工业聚集区。
    以双汇、中旺、旺旺等大型企业为基础,以高新区为依托,形成以肉类深加工和粮食精加工产品为主的南部聚集区;以郾城区中小食品企业为基础,以孟南工业园为依托,形成以饮料、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为主的中部聚集区;以临颍南街村、龙云、北徐等骨干企业为基础,以粮食深加工、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和肉制品加工为主的北部聚集区。
    第六节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围绕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食品各行业的准入规范和标准,逐步形成符合漯河实际情况的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包括不合格产品和不安全食品的返回制度。
    全面建立漯河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系统,包括食品安全事件可追溯制度,使之能系统而全面地收集、整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类信息资料,加强与世界各国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同行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引导食品企业建立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开展食品行业质量认证、全面质量管理、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等认证体系建设。
    第四章  培育以盐化工为重点的重化工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盐矿资源优势和煤化、钛化生产及冶金制造基础,改善轻重工业结构,提高重化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盐化工业:盐化工业是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要科学制定《盐矿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在舞阳县和郾城区西部规划建设两大盐化工专业生产园区,实施盐矿资源高起点有序开发和深度加工,拉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努力把盐化工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引导盐化工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到2010年,盐化工产品产量达到600万吨。
    煤化工业:发展尿素、复合肥、甲醇、甲醛等精细化工产品。
    钛化工业: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运用氯化法生产钛白粉高新技术及深加工技术,扩大钛白粉生产规模,2010年争取突破10万吨生产能力。
    其它重工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优质棒材、冷热轧钢筋、建筑塑料、新型墙体材料、PVC管材管件、汽车零部件、改装车、电光源、卫生陶瓷、粉煤灰砖等产品和行业。
    第五章  扶强造纸业
    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向宽幅、高速、高效、低能耗方向发展,巩固扩大中高档生活用纸、文化用纸和包装纸,发展高档新闻纸、胶印书刊纸、信息用纸和食品医疗用纸。积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提高木浆比重,扩大废纸脱墨生产能力,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纸、纳米纸等特种纸。抓好银鸽年产20万吨文化纸、20万吨包装纸、10万吨特种纸、5万吨生活纸等项目建设。“十一五”末,全市造纸能力达到150万吨,成为全省重要的造纸工业基地。
    第六章  优化纺织业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战略性引进为手段,推进纺织工业综合化、系列化、高新化。棉纺业要增加精梳纱、高支纱、无结头纱比重,力争形成50万锭的生产能力。支持化纤业开发高仿真功能化、差别化纤维等特种化纤,力争达到5万吨的生产能力。引导纺织企业通过与沿海产业配套等形式,向纺织、印染、后整、服装加工方向发展,全面提高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第七章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着力在生物化工和新材料等具有基础和开发优势的重点领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
    生物化工:依托骨干肉食加工企业,以生猪胰腺等生物活性组织为原料,发展生物酶制剂、生物医药和生物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生物化工产业。
    新材料:积极发展强磁材料、超硬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三鑫公司3100吨磁粉磁件及电机、尚达公司永磁材料等项目建设。
    第八章  激活传统产业
    按照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带动存量的思路,充分利用制革制鞋、机械、制药等传统产业在资产、产业工人方面的存量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嫁接改组改制等途径,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发展。
     第九章  壮大企业群体和培植名牌产品
    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骨干企业梯队。“十一五”期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超500亿元,3家企业超100亿元,5家企业超50亿元,一批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和10亿元。鼓励企业引进名牌和培育名牌。“十一五”末,力争“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10个以上、“河南省著名商标”30个以上、“河南省名牌产品”40个以上。
    第十章  集约发展园区工业
    对双汇工业园、银鸽工业园、孟南工业园、高新区民营工业园、舞阳风帆工业园、召陵电力金具工业园、杜曲工业园等已具一定基础的工业园区,要进一步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加快推进召陵工业园区、源汇工业园区和郾城工业园区、舞阳、郾城盐化工业园等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园区吸纳更多的企业和项目,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企业集群度和产品集聚度,实现土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  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要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和“全国无公害食品基地市”建设,充分利用食品加工企业的加工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实现现代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联动,建设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市。
    第十一章  三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优质粮生产基地。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机遇,不断扩大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到2010年,全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85%以上。
    高效养殖基地。建立优质畜禽品种的引进、改良和繁育体系。巩固生猪养殖,扩大牛羊养殖,积极发展鸡、兔养殖。到2010年,生猪出栏超过800万头,家禽出栏超过3000万只,牛出栏超过13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70万吨,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引进高效园艺生产技术,调整品种,扩大面积,提高质量。“十一五”期间,扶持巨陵、龙云等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扩大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到2010年,通过达标验收的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
    第十二章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坚持“扶优、扶大、扶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中介组织等之间利益联接机制,拉长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果蔬加工三大产业链条,鼓励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从事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全市从事农业生产90%左右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第十三章  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的服务保障体系
    建立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从维护食品工业安全角度,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强制性技术标准,控制一般性农产品生产,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推行农产品产地标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5%以上,力争成为“全国无公害食品基地市”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
    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防控体系,提高突发疫情应对能力。“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做好应对重大动物疫情预测预报和救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设施建设,基本建立有效的疫情控制体系。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设施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减灾能力。加快以岗区为重点的水利灌溉基础设施、低洼地区排涝设施建设、沙澧河流域气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到201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田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0%和80%以上。
   
   
    第四篇 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步把我市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3.5%。
    第十四章  商贸业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补充,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思路,合理规划新建和改造培育一批商贸市场,提升商贸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建设豫南商贸中心。
    完善核心商业区。在人民路中段和交通路中段为轴的沿线区域,构筑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商业核心区。建成中汇广场、新天地商业步行街、温州国际商贸城等一批大型商场超市,改造提升中华路市场和亚细亚等大型商场,选择部分农贸市场启动“农改超”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生产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在漯设立直销分支机构。
    扩大西南大型专业市场区。以源汇区城乡结合部为腹地,以现有专业市场为基础,结合源汇新城区建设,向南、向西规划建设新的大型专业市场,形成以农产品、建材、家俱、机动车等为龙头,各类专业市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辐射豫中南的以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为主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培育铁东特色市场区。要充分利用铁东光明路、东方大市场等市场资源,逐步形成以日用消费品、食品和纸品销售为主的特色批发市场。
    配套发展沙北商业服务区。要规划建设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方便居民消费的日用品和农产品零售市场。
    第十五章  现代物流业
    加快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传统物流资源的改造提升,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把我市建成豫南重要的物流中心。
    建设综合物流园区。依托豫南陆路口岸,加快完善现代化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物流信息平台等物流设施,发展口岸物流、进出商品集散,使之成为连接郑州、辐射豫南的重要物流园区。
    做大双汇冷藏物流等专业物流中心。支持双汇构筑集公路、铁路等多式联运、冷链储存、冷链运输、信息处理一体化的漯河生鲜食品配送中心,新建20家左右物流分公司,形成以漯河为中心、辐射全国且水平最高的专业冷藏物流中心。
    培育新兴物流企业。引导骨干流通企业引入现代物流业的规范化管理机制,拓展服务范围,逐步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十六章  其它服务业
    第一节  房地产业
    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建设一批舒适优美、风格多样、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各档次相互搭配的住宅小区,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实现居住小区化。健全房地产市场运作机制,放开搞活房产二级市场,重视廉租住房制度的落实,努力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十一五”期间,新开发住宅面积330万平方米左右。到2010年,全市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左右。
    第二节  信息服务业
    顺应信息化趋势,拓展信息服务领域。以专业化、精品化、规模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服务业,实施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上网工程”。以政务信息化为先导,带动社会服务信息化。鼓励各类通讯企业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吸收社会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节  金融业
    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漯设立分支机构,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开发资本市场,鼓励优势企业增股、扩股、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贷款担保等金融模式。
    第四节  中介和社区服务业
    建立健全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大力推行代理代办、投资理财、经纪人、策划、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进一步规范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家政服务、社区医疗、托幼养老、文化娱乐等行业。
    第五节  会展业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效应,培育专业会展。继续办好“中原食品节”,逐步办成全国性和国际性的食品展,加快做好食品博览中心等会展场馆建设。
    第六节  旅游业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开发以文宗字祖许慎、三国、贾湖等为内容的历史文化游,以滨河风情为内容的休闲渡假游,以“中国食品名城”建设为主的现代工业游和生态农业游,以“南街村”发展史为主的红色旅游,以“中原食品节”、“龙城桃花节”、“中原民间曲艺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游。加快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星级宾馆。
        
    第五篇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坚持走中心城市带动的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市发展的主导作用、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十七章  中心城市建设
    第一节  调整优化城市生产力布局
    各区域一定要服从“中国食品名城”和生态宜居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结构。源汇区以发展商贸流通业为主,形成漯河商业中心和物流集散地;郾城区以行政、商务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主;高新区以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召陵区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与高新区形成梯次,共同打造全市制造业基地。在此指导下,必须控制二类工业,杜绝三类工业,鼓励各区域形成独立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
    第二节  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突出路桥、管网、城市安全、环保四大重点,加快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高。
    路桥系统。围绕尽快形成以“十二纵七横”为城市道路主骨架快捷的城市路网结构,延伸黄河东路和解放北路,建设黄河路沙河桥和解放路沙河桥,形成郾城区和召陵区连接轴线。延伸太行山南路,建设太行山路沙澧河二桥,形成郾城区与源汇区新区连接轴线。连接107国道、常付线、南环路、东环路,建设环城快速通道。优化和完善公交线网,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管网系统。完善和改造城市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四大管网系统,扩大管网覆盖面积,实现市区四大管网系统内部互通互联。开工建设铁东2×30万KW热电项目,积极推进2×60万KW热电前期工作,加快市火电厂改造和城市天然气管网铺设,扩大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十一五”末,市区供热覆盖率达到40%以上,天然气主管网覆盖率达到100%。
    城市安全系统。加大沙澧河城市段的综合治理和城区内排涝管网的建设,根治城市防洪隐患。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城市防空和人防指挥工程。逐步清除城市人口集中区域的石油和液化汽等易爆的供应站点。
    环保系统。扩建市污水处理厂,日新增1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沙北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5万吨污水,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系统。建设市医疗垃圾处理厂。在新区建设一批密闭化、压缩式、无污染的生活垃圾中转站。
    第三节  沿河的综合开发和城市的园林绿化
    制定沿河开发总体规划和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规划,充分利用两河这一独特滨水景观特色,以沙、澧两河交汇处为核心,以两河为两轴,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途径,实施以沿河绿化美化和高档住宅区建设相结合的沿河综合开发工程,使之成为城市中心绿色走廊和城市最佳居住带。
    进一步加强全市性和区域性公园、游园及城市入市口的园林绿化,开工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建设环城生态防护林带。“十一五”末,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景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第四节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
    按照旧城改造提升、南北功能完善、东西双向拓展的城市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城区内有一定污染的工业企业,要有计划地实施“退二进三”,向工业园区搬迁。城中村改造要加大力度,召陵行政新区、高新区东扩、开源新区和淞江新区建设基本完成,源汇新区和郾城新区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完成旧城改造2平方公里,新增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以上,到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60万人以上,中心城市区域率先实现一体化。
    第五节  城市管理
    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目标,网络化为抓手,信息化为手段,管理资源整合为保障,运用多种手段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建立依法监督管理机制和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强化各类市场的管理,规范各类广告、门店和招牌,完善道路标志、标识系统。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增强市民自觉维护市容市貌的意识。
    第六节 县城建设
    加快完善舞阳、临颍两县县城功能,使之成为设施配套、各具特色、有较强辐射力的副中心城市。到2010年,临颍县城区人口发展到18万人,城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舞阳县城区人口发展到12万人,城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
    第十八章  农村建设
    从解决基础设施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缺乏等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着手,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第一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农村乡村道路、人畜安全饮水、岗区灌溉设施的建设力度。到“十一五”末,实现县乡、乡与乡之间的连接线达到三级及三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有计划地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到2010年,30%以上的村用上自来水。实施百村万户沼气示范工程,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力争40%的农户用上沼气。继续组织实施好以工代赈和扶贫开发,彻底改善贫困农村及特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节  提高农民教育健康水平
    结合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科学配置小学教育教学点,方便适龄儿童的就近入学。加强城乡教育的对口支援,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困难家庭学生的就学保障制度,严格控制适龄儿童的辍学现象,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2007年起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十一五”末,农村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9.5%以上。
    继续推进有线电视及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文化先进乡镇及示范村创建工程,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十一五”末,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75%以上。
    全面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和三级卫生网络服务制度,提高乡镇医疗卫生水平,建立覆盖所有村的卫生医疗点。
    第三节  稳步推进农村保障社会化
    全面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70%,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实施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以集中供养为主,集中供养率达到70%,落实农村计生“独生户”奖励扶助待遇。
    第四节  多渠道转移剩余劳动力
    引导农民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就地转移;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实现就近转移,增加非农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面向沿海等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输出。“十一五”期间,完成20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力争使转入非农产业或劳务输出的人数达到50万人左右。
    第五节  培育经济强乡镇和强村
    充分发挥小城镇和中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选择繁城回族镇、北舞渡镇、召陵镇、商桥镇等10个以上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强乡镇和150个左右强村进行重点培育和重点扶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重点倾斜,形成一批规划合理、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的小城镇,建设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具有一定集聚辐射、示范带动的经济强村。
    第六节  建立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调整财政资金投资结构,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增加财政预算支农比重,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方式和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改革,切实保障农民的耕种土地和被征用土地的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互通的户籍制度。 
    第十九章  城乡一体化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完善配套、适度超前的建设方针,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交通运输、水利、能源、电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建设要围绕提升我市交通枢纽地位,提高干线公路等级,积极拓展铁路、水路交通,合理布局客货运输场站,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形成快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市区与县城、与重点镇之间的半小时交通圈。到“十一五”末,公路网通车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公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54公里以上。
    第二节  主要河道治理
    以增强“三河”(澧河、沙河、颍河)防洪安全为核心,以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河道防洪标准。
    泥河洼安全建设工程。结合国家燕山水库工程的实施,加固加高泥河洼蓄洪大堤,建设避水平顶房、撤退道路、围村堤加固及排水和通信报警配套设施。
    沙澧河防洪工程。配合国家实施好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结合沙南区、沙北区、双龙区排涝工程建设和市区河道上下游的治理,全面加强沙河和澧河堤防的维修加固和城市外围河道的治理工作,把城防工程保护面积扩展到280平方公里。建设沙澧河流域气象中心,争取到“十一五”末,沙河防洪标准由10~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澧河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第三节  城乡电网
    以完善城乡电网结构为重点,着力提高城乡供电安全性、可靠性。扩建漯河500KV变电站,建成舞阳、临颍两县及郾城、召陵两区的12个变电工程。改造中低压配电网,争取开工建设临颍县巨陵220KV变电扩建、高新区后谢、舞阳城西、源汇区空冢郭和双龙等110KV变电工程,新建供电线路192.6公里。到“十一五”末,全市110KV主变容量新增480MVA,220KV主变容量新增450MVA。
    第四节  信息网络
    完善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争取三网互联,形成宽带化、智能化、现代化信息网络,构建全市统一的信息中继平台和开放式信息高速公路,加强金盾网、金保网等政务工程网的互联,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工程。
   
    第六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二十章  深化企业改革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双汇、银鸽等大企业的国有股减持和国际化进程。对长期亏损和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要尽快实施改制、出售或破产。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引导支持南街、龙云、北徐等集体企业和非公有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十一章  加快社会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思路,精简压缩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调整重组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采取公开出售、协议转让、多元吸股、售租结合、清算解体等形式,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改企步伐。
    第二十二章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将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调节经济运行、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监管国有资产等方面。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的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
    第二十三章  推进投资、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对非政府投资项目,除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需核准外,均改为备案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所有国家未明令禁止的领域。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积极做好金融体制改革,培育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他领域各项改革。
    第二十四章  全方位多渠道招商引资
    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紧盯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产业发展趋势和战略布局,认真研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资本投向,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形式,拓宽利用市外资本的领域。吸引外部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利用市外资金年均增长30%。
    第二十五章  扩大出口规模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具有优势的肉制品、分割生鲜肉的出口,开拓无公害蔬菜出口市场。高度重视出口企业产品认证和生产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增强出口企业应对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能力。发挥陆路口岸作用,提高对外贸易便利程度。
   
    第七篇 坚持科技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提高科技教育水平
   
    第二十六章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事业要立足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和结构调整方向,加强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全面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力争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
    第一节  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和“全国无公害食品基地市”建设,扩大良种覆盖率,推广应用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及动物疾病的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新技术,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围绕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工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到“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第二节  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企业技术中心,通过成果转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创办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形式,取得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支持双汇集团与国内外食品研发机构联合,建立食品研发中心,带动全市食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家以上,省级达到15家以上。
    第三节  壮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围绕人才培养、使用、吸引三个环节,充分利用各类技术人才资源,培养一批各类专业技术带头人。要开拓用人视野,采取兼职、专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国内外人才交流与合作。设立人才奖励基金,重奖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十一五”期间,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个。
    第二十七章  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水平
    第一节  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适应日益扩大的学前教育需求,加快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到2010年,城市儿童学前入园率达到95%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80%以上。农村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50%以上,学前一年(含学前班)入园率达到80%以上;切实保障聋哑等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利,加强特教学校建设,每个县区设一所高标准的特教学校。“十一五”末,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
    以集中办学为主,按照宜并则并、宜增则增的原则,合理确定城乡中小学校布局,继续改善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应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规划新建改造一批城市中小学校。创造条件保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和流动人员子女平等就学。到“十一五”末,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5%以上。
    第三节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努力缓解普通高中教育瓶颈制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中办好一批示范性高中和重点职业中专,使职业中专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和在校生比例逐步接近1:1,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第四节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加快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和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培育特色专业品牌,努力向本科院校方向发展,支持职院创建成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市食品工业中专创办民办专科学校。
    第五节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远程教育、民办教育,大力推进社区教育,鼓励发展函授、自学、网络教育和老年人教育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第六节  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办学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鼓励利用社会资本依法办学。推行教工全员聘用制,扩大“一费制”范围。支持与市外学校的“强强合作”,引进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市整体教育水平。
        
    第八篇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努力构建和谐漯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核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十八章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积极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服务,形成以市场化为主的就业机制,实现绝大多数劳动者的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切实搞好再就业、创业和农民工等各类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再就业的能力。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二十九章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加快建设覆盖城镇全体职工的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为重点的五大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的职责,依法征缴、管理、发放社会保险费,形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承受能力、覆盖各类企业劳动者及城乡困难群体、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形式多层次、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万人以上,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8万人以上,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8.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5万人。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妥善解决城镇低收入、农村特困户和“五保户”基本生活、就医、子女就学问题。切实保护老龄人口和妇女、儿童、残疾人的正当权益,建设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老年人活动场所。
    第三十章  保障公共安全
    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和防治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快各类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安全和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监管,有效控制企业伤亡事故、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
    第三十一章  提高人民医疗卫生水平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优化城市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专科医院和特色诊室建设,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不同的医疗服务需求,建成市中医院新病房楼和市传染病医院,改造市第五人民医院和舞阳县人民医院,搬迁临颍县人民医院,开工建设市妇幼保健中心。到2010年,全市形成市级以上重点专科28个以上,医院病床总数达到5500张。
    第三十二章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完善以图书馆、群艺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推进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继续扩大城乡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精心培育以许慎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及其文化产业,积极开发小商桥、许慎纪念园、受禅台、三绝碑和贾湖遗址等文化旅游资源。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发展竞技体育。扩大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完善体育中心配套场馆,积极承办各类体育赛事。
    第三十三章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重视解决新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到“十一五”末,人口总量控制在260万人以内,出生婴儿性别比趋于正常。
    第二节  合理有效利用保护资源
    坚持资源的有序开发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抓好以双汇、银鸽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第三节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治理与保护并举,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建立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关停一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加强对重要河流断面、重点区域水环境治理,地表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以上。
    第三十四章  加强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
    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文明村镇建设,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打造诚信漯河。做好“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深入开展基层创安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坚决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合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开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洛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濮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三门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
    信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商丘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都江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龙泉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
    成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