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 ![]() ![]() |
|
|||||
| |||||
社会论衡:建设彰显人文关怀的和谐文化 | |||||
作者:周薇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2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一个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不仅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标杆,而且还包括共同理想确立、多样文化共容、文化公平实现、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风气醇化等指向,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文化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条件。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理念来引导,需要和谐文化精神来浸润,需要和谐文化氛围来营造,需要和谐文化秩序来维系,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A 和谐文化,营造精神文化绿洲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儒家的“和为贵”,孔子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这些思想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价值选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因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至少应包括: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等内容。 多元统一是指整个社会的文化既有多姿多彩的文化个性,又有共融一致的文化共性,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社会的主导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兼容共生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社会的不同文化主体和要素能够相互兼容、相互协作,在和谐相处中共同发展;协调有序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结构自身的和谐,各种文化资源、各种文化门类和各种文化要素之间实现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充满活力就是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充分激发社会文化的活力,使文化财富不断涌流,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大众共享就是要维护和实现文化公平,努力避免和主动解决由于文化问题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由和谐文化的特征可见,和谐文化充分关注人的精神文化追求与完美,关注个体文化的价值和境遇,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与文化权益,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营造充满价值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精神文化绿洲。因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使人文关怀得到充分高扬和彰显的文化,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和美与人的全面发展,应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最高价值目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要建设实现人文关怀价值的和谐文化,应着力于以下方面――― B 多元统一,形成共同理想信念 倡导“多元统一”,开展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人作为“希望的存在”(布洛赫语)和信仰的存在,总是要在变化无常的世界中寻求稳定的精神家园,以获得精神支柱和心灵慰藉。 人文关怀的神圣使命,就是回应和满足人的这种需要,帮助和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在当前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人们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需要更加关切人的精神追求和寄托,为人们提供稳定的价值导向。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形成能够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共同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形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十多亿人口的中国必然是一盘散沙,也就失去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可见,共同的理想信念是联系各个社会群体、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也是关怀、激励人们万众一心,向着美好未来奋勇前行的希望之光。 为此,要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和教育人民,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成就来凝聚和鼓舞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引导和激励人民,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C 和而不同,尊重个性包容多样 倡导“和而不同”,拓展文化的包容性。和谐社会是差异社会。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文化也是异彩纷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如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思想文化的多样化总体上是积极的、进步的,它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积极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空间,为促进社会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提供了丰茂的植被。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是“和”的前提,有不同才有和谐。多样性文化是社会和谐繁荣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因此,我们在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以使人们的思想行为避免陷于混乱和冲突的同时,也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包容多样,“和而不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只有尊重个性并包容个性的差异,各类文化主体才能得到维护和发展。“平等共生”、“和谐包容”、“各得其所”、“和而不同”的精神理念,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也是人文关怀的时代宣言。 为此,我们要努力按照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营造有利于各种健康有益或无害文化合理发展的宽容和对话的社会环境,使不同文化在和谐共处、对话交流、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以丰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资源。 D 大众共享,保障基本文化权益 倡导“大众共享”,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需求及权益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和权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物质财富的富裕,能够满足人的物质方面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文化的富裕,能够提高人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的能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写的《人类发展报告·1997》提出了“人文贫困”的概念,其含义包括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的缺乏,也意味着体力、智力这两个人力资本因素的缺失。文化贫困是人文贫困的最重要表现。在现阶段我国社会,有相当部分群众仍处于文化贫困中。由于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使文化生活也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一部分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受教育程度高,能够享受高水准的文化消费,另一部分人则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受教育程度低,甚至几乎与文化生活无缘。目前由文化贫困和文化不公导致的社会矛盾及冲突也日渐突出。因此,消除文化贫困、维护文化公平,关切基层群众、困难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文化成果,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人文关怀的基本着力点。 对此,要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投入、抑制文化市场的豪华、奢侈之风,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多生产广大普通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社区、进工地、进农村。要着力向文化生活贫困的群体倾斜,特别关注各类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及受教育的权利问题,高度重视对他们的精神帮扶,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使他们切实享受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建构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