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构建和谐社会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构建和谐社会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董少东李…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4
  和谐,是以人为本;和谐,是协调发展;和谐,是让广大群众都能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着眼于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市出台了一系列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政策措施。

  重构城市布局,协调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区带动郊区,统筹城乡创和谐

  怀柔区官地村,坐落在雁栖镇深山坳里,不足50户人家,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2005年,官地村被列为全市13个旧村改造试点之一。一个小小山村的改造,竟引来市农委、发改委、规委、建委、交通委、绿化办、财政局、国土局、水务局共九部门参与其中。郊区的发展不再只是“农口”的责任,成了全市各委办局共同谋划的“一盘棋”。

  如今的官地村,清一色灰砖小楼,与山水浑然交融,自成景观。改造后小村旅游接待能力提高了一倍,农民收入平均翻了一番。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曾经让城市与农村在北京的发展中“泾渭分明”。打开北京版图,全市面积16400平方公里,二环路内的城市核心区仅为87平方公里,约占0.5%,全部的城市规划建成区也不过2000平方公里。然而,广袤的京郊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被其包裹着的城市核心区。

  2003年的北京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这一年,农村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7.5%,财政支出仅占6.7%;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63亿元,农村仅为604亿元。解决不好协调城乡发展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2005年年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得到国务院批复。人们发现,在这幅事关北京今后15年发展的蓝图中,北京的城市布局不再“摊大饼”,而是呈现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两条发展带涵盖各个远郊区县,城市核心区不再是单一的中心,多中心如众星拱月,分布在整个北京市域范围。

  “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新城-镇”市域城镇结构,这种格局的确定,给郊区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也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带来的诸多问题有了破解之路。城与乡,在北京的新规划中找到了和谐的共振点。

  针对当前存在的城乡差距,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地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区带动郊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政府投资向郊区转移,引导社会投资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转移。近年来,全市投向农村、用于“三农”的财政资金大幅增加。

  2004年,北京市投资的增量全部投向了远郊区县建设,达58.7亿元。2005年,市发改委安排的投资中,十个远郊区县与城八区的比例达到49.9∶50.1,共投向远郊区县71.96亿元。今年本市安排的投资中,投向远郊区县与投向城八区的比例达到了51∶49。

  除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外,本市还采取多种手段将城市优质资源引入农村,改变过去支农“见钱见物不见人”的状况。

  9月1日,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一所新中学迎来了第一批新生,1000多名农村娃迈进了崭新的教室,成了北京二中这所名校的分校新生。名校到郊区办分校,是北京整合优质资源向郊区倾斜的举措之一。名校办分校不仅要挂出自己的牌子,还要定期派出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到分校任教,同时输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程。去年全市共有10所名校到郊区办分校,实验二小、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八中等一批城区学校的金字招牌,挂到了郊区。

  千名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支教一年的经历作为日后教师评定职称的条件;

  市区知名医院与远郊区县医院对接,实行设备、人才共享,卫生技术人员晋升副高级职称前要累计在农村基层工作一年;充分利用中央在京大院大所资源,创造环境鼓励科技企业、科研人员到郊区农村发展创业;

  聘请科技专家深入村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村技术骨干;

  仅去年一年,本市就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3.4万人次,使6.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

  在市委、市政府政策引导、财力倾斜和各部门协同推进下,北京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城市与郊区,正在走上一条协调发展之路。

  探索创新体制机制,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为民解难促和谐

  如今,家住东城的居民如果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先奔住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交东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在输液的一位大妈告诉记者:“到这里输液比到大医院便宜,也方便。” 

  看病是民生大事。“看病难、看病贵”,以及由此带来的医患矛盾,是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造成不和谐的因素。

  其实,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根本不需要去大医院门诊,在社区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多数人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一方面,社区大夫也得惦记着“挣了房租挣工资,挣了工资挣奖金”,大处方、开单拿提成,导致社区医院看病并不便宜;另一方面,一般人对社区医生的医术多少持怀疑态度。

  今年6月,东城区的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始试点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销售的做法。3个月下来,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共接诊了3万多患者,社区医院的实际药品零售价平均比大医院降低了19%,平均单张处方金额为79.56元,比改革前下降49.91%。大处方、开单提成的现象从社区医院彻底消失了。

  8月3日,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社区卫生工作汇报,并颁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及6个配套文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北京的社区大夫在全国率先“吃皇粮”。从此,社区大夫不用再操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里的设备添置、房屋修缮、房租,这些已经全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他们的工资、奖金以及培训深造费用也全部由政府出资予以保证。年终时,居民的评价成为考核社区医生的重要指标,帮着患者控制慢性病见成效的有奖,开大处方的则要罚。

  社区卫生服务站里的300种常用药,也由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群众到社区看病,可以按出厂价拿到药品。

  去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的费用降下来了。

  同时,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协和、安贞、中医、复兴等许多大医院也积极参与到社区医疗服务中来,纷纷派出名医名家坐诊社区医院,增强了患者对社区医院医疗水平的信任,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找着那些平时很难挂上号的专家了。

  不久前,一名叫庞桂英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孙女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头晕,一头昏倒在路边,被送到安贞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时,血压已经快蹿到200了。她没想到,在社区救治她的大夫竟然是安贞医院的一位专家。经过大医院专家与社区医护人员联手救治,大妈很快脱离了危险。

  现在,在安贞医院辖区内的安贞里社区卫生服务站、安贞西里社区医疗站和世纪村社区医疗站,每天都有1至2名安贞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出门诊。

  政府积极进行体制、机制上的探索和创新,从政策面上引导;大医院积极参与,将优质医疗资源快速辐射至社区,双管齐下,推动了“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的建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和“看病贵”。

  建立完善低保制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育和谐

  “用15分钟拿到了面试通知单,面试结束后一个多小时,单位就打电话到我家通知我去上班了。”中专生刘志佳向记者描述自己找到工作的经历,依然很激动。聘用她的酒店,不但给她正式工的待遇,还让她参加了英语、俄语、外币知识等技能培训。

  让小刘紧锁了几个月的愁眉终于舒展开的,是陶然亭街道为失业人员创新推出的一项服务——“自助求职服务中心”。在这里,20台电脑连着宣武区职业介绍中心内的数据库,每天都有五六百最新的、专门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职位。街道的4000余名失业人员,一点鼠标就可以登录进去,找到想去的职位后,可以让工作人员帮忙免费打印一份带有街道公章的面试推荐信。

  “这里的职位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格外贴心。”40多岁的失业人员张荣仙说。一个月时间内,街道近20名失业人员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在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部分困难群众失去了工作机会。本市从市、区、街道、社区各个层次努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

  1996年,本市建立了城乡居民低保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初为每月170元,此后进行了9次调整,提高到目前的每月人均310元。低保制度先后救助了近20万困难群众,总金额高达3亿元。

  以低保制度为基础,8年时间里,本市初步形成了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为帮助失业人员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本市还启动了“五年五万”新技师培训计划。企业在职职工参加技能培训,还能享受政府的补贴。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3.5万名失业人员、5.3万名农村劳动力参加了不同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获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不同级别,由政府补贴400元、500元和600元人民币,既减轻失业人员的负担,也极大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性。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0%以上。

  新技师培训的课堂不但面对拥有本市户口的劳动力,对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同样敞开大门。今年上半年,3.1万来京务工人员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仅今年上半年,本市就安置失业人员7.43万人,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1%。劳动保障让困难群众重获发展机会,奠定了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

  城里的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在京郊,也有4万名山区农民通过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成了“上班族”。

  60多岁的谷士泉老汉就是这其中的一位。谷老汉是延庆县石峡村的村民,一辈子就靠收拾山坡上的几亩薄地维持生活,但从去年开始,谷老汉开始上班了,成为月收入400元的护林员。他的工作就是带着红袖标,每天巡视周边的几十亩山林。

  从2005年开始,本市出台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每年拿出1.92亿元进行补助,使全市山区912万亩集体所有的生态林得到有效管护,4万多山区农民实现养山就业。市农委副主任张凤福说:“政府把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民生活结合起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行生态林补偿,既解决了农民就业,又保护了山区生态,促成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到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再到为市民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促进了首都地区的社会和谐。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重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