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污染原理 >> 土壤污染 >> 文章正文 | ![]() ![]() |
|
|||||
| |||||
土壤污染与防治 | |||||
作者:黄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14 | |||||
3、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 4、向土壤倾倒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 5、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六、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去向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因其类型和性质的不同而主要有固定、挥发、降解、流散和淋溶等不同去向。重金属离子,主要是能使土壤无机和有机胶体发生稳定吸附的离子,包括与氧化物专性吸附和与胡敏素紧密结合的离子,以及土壤溶液化学平衡中产生的难溶性金属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将大部分被固定在土壤中而难以排除;虽然一些化学反应能缓和其毒害作用,但仍是对土壤环境的潜在威胁。化学农药的归宿,主要是通过气态挥发、化学降解、光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而最终从土壤中消失,其挥发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溶解度和蒸气压,以及土壤的温度、湿度和结构状况。例如,大部分除草剂均能发生光化学降解,一部分农药(有机磷等)能在土壤中产生化学降解;目前使用的农药多为有机化合物,故也可产生生物降解。即土壤微生物在以农药中的碳素作能源的同时,就已破坏了农药的化学结构,导致脱烃、脱卤、水解和芳环烃基化等化学反应的发生而使农药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农药都可随地面径流或土壤侵蚀而部分流失,引起污染物的扩散;作物收获物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也会向外环境转移,即通过食物链进入家畜和人体等。施入土壤中过剩的氮肥,在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别形成NO、 NO2和NH4、N2。前两者易于淋溶而污染地下水,后两者易于挥发而造成氮素损失并污染大气。 七、土壤污染的防治 (一)、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1. 依法预防 制定和贯彻防止土壤污染的有关法律法规,是防止土壤污染的根本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如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农用灌溉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质标准等。 2. 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报与评价系统 在研究土壤背景值的基础上,应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与预控。在有代表性的地区定期采样或定点安置自动监测仪器,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的测定,以观察污染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区域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分析判断土壤污染程度,及时制定出预防土壤污染的有效措施。当前的主要工作是继续进行区域土壤背景值的研究,调查区域土壤污染状况和污染程度,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级,确定区域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允许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3. 发展清洁生产,彻底消除污染源 (1) 控制“三废”的排放:在工业方面,应认真研究和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生产中必须排放的“三废”应在工厂内进行回收处理,开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对于目前还不能综合利用的“三废”,务必进行净化处理,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对于重金属污染物,原则上不准排放。对于城市垃圾,一定要经过严格机械分选和高温堆腐后方可施用。 (2) 加强污灌管理: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进行灌溉,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执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包括:通过筛选、沉淀、污泥消化等,除去废水中的全部悬浮沉淀固体的机械处理;将初级处理过的水用活性污泥法或生物曝气滤池等方法降低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质,并进一步减少悬浮固体物质的二级处理,又称生化曝气处理;以及化学处理。通过这些过程处理后的水还可通过生物吸收(如水花生、水葫芦等)进一步净化水质。灌溉前进一步检测水质,加强监测,防止超标,以免污染土壤。 (3) 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为防止化学氮肥和磷肥的污染,应因土因植物施肥,研究确定出适宜用量和最佳施用方法,以减少在土壤中的累积量,防止流入地下水体和江河、湖泊进一步污染环境。为防止化学农药污染,应尽快研究筛选高效、低毒、安全、无公害的农药,以取代剧毒有害化学农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措施,大力发展生物高效农药。同时,应研究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菌剂,使农药残留降至国标以下。 (4 ) 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土壤污染是以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为媒介的二次污染为主。森林是个天然的吸尘器,对于污染大气的各种粉尘和飘尘都能被森林阻挡、过滤和吸附,从而净化空气,避免了由大气污染而引起的土壤污染。此外,森林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保护土壤自净能力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关系到保护士壤质量的大问题,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污染土壤的综合治理措施 对于被污染的土壤或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 生物修复 土壤污染物质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被净化。蚯蚓是一种能提高土壤自净能力的环境动物,利用它还能处理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以及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因此,蚯蚓被人们誉为“生态学的大力士”和“环境净化器”等。积极推广使用农药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剂,以减少农药残留量。利用植物吸收去除污染: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某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纤维作物等,也可种植一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如羊齿类铁角蕨属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有较强的吸收聚集能力,对镉的吸收率可达到10%,连续种植多年则能有效降低土壤含镉量。 2. 施用化学物质 对于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使用化学改良剂可使重金属转为难溶性物质,减少植物对它们的吸收。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使镉、锌,铜、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从而降低它们在土壤中的浓度,减少对植物的危害。对于硝态氮积累过多并已流入地下水体的土壤,一则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二则施用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化学抑制剂,以控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 3. |
|||||
文章录入:hyz8488 责任编辑:hyz8488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没有相关文章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