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污染原理 >> 固废污染 >> 正文 | ![]() ![]() |
|
|||||
| |||||
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董金狮 北京凯…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0 | |||||
概 要:本文不仅对城市垃圾的现状、城市垃圾的价值进行了综合介绍,而且对城市垃圾的出路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垃圾产业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宣传教育经常化、产业政策法制化、管理体制科学化以及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垃圾四化政策。 关键词 城市垃圾 产业化 新经济增长点 一、城市垃圾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668个大中城市,2004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已接近2亿吨,其中80%~90%来自大中城市,其处理率仅为50%左右,而真正无害化处理率更低一些[1]。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存量已高达620亿吨,有200多座城市已陷入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由于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2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300亿元以上! 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其它三种方法:一是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一些问题,但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二是焚烧,这种方法可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dioxin)、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三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目前操作较为困难,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北京市2004年的垃圾年产量已突破500万吨,现处理一吨垃圾需花110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需花1~2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0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当前大量未经分类就填埋或焚烧的垃圾,既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产生二次污染。二、城市垃圾的价值 在一些城乡结合部,一堆堆高高的垃圾山上,一群群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他们不顾迷漫着的臭气和蚊蝇的叮咬,忙着翻腾、挖掘和拾拣,已有人因拾垃圾而发财。毫无疑义,垃圾中蕴藏着资源和财富。那么,我们日常生活的丢弃物究竟有多少可以利用?请看下面这些数字: (一)牙刷 北京口腔医院监制的中学生牙刷,重 三、城市垃圾的出路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3R行动,把垃圾的产生量减少下来。3R的行动口号是:减少产生量(Reduce )、重复使用( Reuse )、回收利用( Recycle )。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这样做时,生活垃圾的总量和城市处理垃圾的负担就会大大减少,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就会延长,由此节约了土地,降低了垃圾污染的威胁。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难以立即改变。而且,我国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人均资源量却居世界后列。因此,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靠高投资、高科技来消纳垃圾,期望一次到位,又不能对巨大的垃圾资源置之不理,任其泛滥成灾。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应走自己的路,发挥人民政府善于宣传、组织、领导群众的特点,通过立法,由简到繁,从低级向高科技过渡的方法,依靠群众,能做的先做起来,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力度,趋向完善。江泽民主席指出:“绝不能靠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应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城市垃圾最根本的出路是实行垃圾从源头分类,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尽快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一)实行源头减量 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是削减垃圾山最有效的措施,举例如下: 1.净菜上市 过去北京市秋末冬初,大街小巷堆着脏稀稀的白菜帮子,环卫工人用大卡车不断的往外运, 而现在菜帮还田,净菜上市,脏的景象消失了。 2.有偿提供塑料袋 治理白色污染必须从源头减少。政府应禁止超市商场以及菜贩等无偿提供塑料袋,迫使人们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子和菜篮子,培养人们的节俭美德。 3.企业负责回收产品包装物 一些大的家用电器多为上门维修,商家送货到家后,负责收回包装物再次利用,各种一次性餐饮具也可以由生产企业联合进行回收,集中处理,实现谁污染,谁治理,也可以花钱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处理,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这样做,既可以解决生产企业的长期生存问题,也可以解决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同时培养企业和消费者资源与环境意识,是一项利国、利民又利企业的绝好方案。 4.简化包装 在保障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包装的重量和体积。1996年4月生产的“舒肤佳”肥皂,其盒重首先是垃圾处理产业政策滞后;其次是目前垃圾处理的管理体制有问题;第三是源头配合不力,群众还没有看到分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第四是分类后收集转运问题;第五是回收利用技术落后。要解决好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宣传教育经常化 提高每个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当务之急。垃圾从源头分类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要通过宣传使人们认识到世上本无垃圾,是我们人类自己制造了垃圾,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唯有分类处理才能合理利用。我们都应该明白,我们自己不仅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污染的治理者。要提高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就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从人人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以坚决的措施在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中提高公民素质。要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将其纳入各种评先选优的活动中去。 (二)产业政策法制化 尽快建立城市垃圾处理法规,明确城市垃圾处理的主题、责任、权利、要求和规范,避免现行垃圾处理体制中职责不明、权责不分、规范性不强等人为问题。将现行的垃圾处理由政府依赖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法规进行法制管理,制订城市垃圾处理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城市垃圾处理应达到的目标以及标准要求、处理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责任、权利,以及监督保障部门及其权利和责任等一系列法制化的问题。 (三)管理体制科学化 改革现行垃圾处理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非产业化运作的模式,把垃圾处理由社会公益事业转变成为社会服务的经济行为。政府部门应由垃圾处理的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转变为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指导者、培育者和监督者。由企业作为垃圾处理产业的主体,谁投资,谁受益,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将垃圾的收集、分捡、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等一体化,形成一个产业链,互动发展。 (四)垃圾处理产业化 尽管城市垃圾处理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如果没有政府对垃圾处理企业的积极扶持和引导,产业化只能是一句空话。比如,1997年6月,北京市环保局、工商局下发170号文件,要求在京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餐具进行回收处理,并分期达到一定的回收率。北京凯发环保中心在北京市环保局等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北京市6家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对北京地区的发泡塑料餐具进行有偿回收(每吨2000元),由北京保绿塑料处理有限公司集中处理,回收利用做成塑料颗粒,每月回收200吨左右,每吨售价3000多元,回收率曾达到60%以上,使发泡塑料餐具造成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大大减少,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可称得上是中国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化的先驱。但是由于原国家经贸委1999年6号令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发泡塑料餐具的回收利用与管理,而将重点放在了禁用与替代上,最终导致北京回收工作于2002年底全部停止,回收系统瘫痪。可以看出产业政策的变化对一个行业的影响有多么的明显。实践证明,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鼓励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收费、税收、财政、金融信贷、投融资等经济政策体系,为企业在城市垃圾以及各种废旧资源利用等领域制定生产、投资、建设、经营等方面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那么各种垃圾造成的污染一定能够很好的解决,各种资源也一定会得到合理的利用。 近年来,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频繁的旱涝灾害,加上沙尘暴的袭击,使人们感受到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大自然的报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深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已迫在眉睫。不少人温饱问题解决后,开始注重保健,希望提高生活质量,要求生活在清洁、美丽的环境中。更有些人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果加以利用既可 以缓解资源不足,也可以减少垃圾无法处理的烦恼。而且我始终认为,“世上本无垃圾,是人类自己制造了垃圾,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埋在一起的垃圾是不定时炸弹,唯有分类处理才能将其合理利用”。相信只要政策支持、市场运做、全民参与、科学治理,那么,由各种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一定能够解决,无垃圾社会也一定能够实现。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初探 水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与产 生态填埋:资源化城市垃圾 辽宁:八项生态农业模式及技 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 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节选 城市污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19003012048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