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污染原理 >> 水体污染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我国水污染现状调查:3.6亿人难寻安全饮用水(4)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国水污染现状调查:3.6亿人难寻安全饮用水(4)
作者:周益 孙磊    文章来源:周末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6

 

  治污的法律空白

  无独有偶,淮河“治了又污”的怪圈也是黄河治污无法跳出的。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办公室副主任张清告诉记者,黄河流域自身经济支撑能力不足以解决黄河水污染问题。黄河流域多属经济不发达省份,发展经济,解决吃饭问题仍是各地方政府首要考虑的。因此,各工业企业很难有资金投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政府本来就紧张的财政也不可能在治污方面投入。

  从大方面来说,治理黄河也缺乏法律后盾。国家目前针对水污染有《水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但这都是所有流域通用的大法,针对黄河的可操作性的细法并没有。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总工程师尚晓成认为,应该结合黄河的实际情况立法。整个黄河流域从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1991年成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由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联合领导,负责黄河水质检测。该局人、财、物归水利部管辖,业务上和国家环保总局又密不可分。监测水质,却又无执法权。只能将监测数据上报国家环保总局,由国家环保总局再转递各地方环保局,然后由地方环保局具体执法。地方环保局往往要顾虑地方经济发展,更少考虑环境生态保护。

  无奈之下,该局多数情况下只得借助新闻媒体曝光一些污染严重的支流及一些污染大户,这又恶化了和地方环保局的关系。几次借助媒体后,他们再出去监测水质,地方环保局根本不配合。一面是有人才、技术、设备,却没有执法权的流域机构,一面是有执法权,却要平衡利益的地方环保部门,双方一直在博弈。尚晓成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称,对黄河进行治理、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利、环保等相结合的治污机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幸运的是,在各方努力下,2004年4月,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签署了第一个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和地方环保部门之间的业务全面合作协议书,并将逐步与沿黄各省环保局签订业务合作协议书。

  在改善工作外部环境的同时,2003年6月,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全国水利系统中第一个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黄河水利委员会也已经开始实施入河污染总量控制,以遏制黄河沿岸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乱排现象,改善黄河水质。黄委会有关专家表示,如果按照这一目标进行控制,到2020年,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将趋于良性循环。届时,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望重现清流。

  治淮变迁的信号:治理水污染的走向

  从上世纪末的淮河恶性污染事件,到如今黄河三门峡水库的“一库脏水”,以及被严重污染并被专家认为10年后将是第二条“黄河”的长江,还有污染状况持续恶化的滇池、巢湖、太湖……

  水资源污染,已不折不扣地成为中国的世纪之痛。而淮河则是这根痛苦神经中最敏感的末梢。

  淮河,曾因盛产河蚌和珍珠闻名,但现在已被污染得千疮百孔。据介绍,淮河首次发生严重污染是在1975年,7年以后又发生了第二次重大污染事故,此后,污染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密集,到90年代,大小污染事故已经是年年发生而且平均每年两次以上,1994年更是达到3次。

  淮河最著名的一次污染正是发生在1994年。那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颖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了下来。水经过之处河水泛浊,经专家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150万人一下子没水喝了”。

  这起特大污染事故造成了上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并引起政府高层的极大关注,治理淮河一度成为体现政府治污决心的象征名词。

  然而,就在淮河治污十周年刚过的日子,也就是在2004年7月16日到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降下暴雨,沿途各地藏污闸门被迫打开,5.4亿吨高浓度污水形成了长度为130—140公里的污水团,奔流而下横扫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一带的水产养殖户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次污染事件大大突破1994年7月污水团总长90公里的“历史纪录”,创下淮河污染“历史之最”。

  特大污水团砸疼了人们的神经,淮河再次成为焦点,10年治淮的成效受到质疑:在耗费了近百亿资金,长达10年的综合治理工作后,为何淮河非但没有“还清”,却反而污染得更严重了呢?

  现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在治淮工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夏青显然具有发言权,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用5年或10年时间治理淮河这样一条河流时间太短了,作为一条河流或者一个湖,如果是50年或者100年能给治好就不错了。夏青说:“我们当初规划中说明了,整个淮河流域的排污量相当于京津沪三个城市的总和,但是它的生产产值仅相当于京津沪的1/4,这些发达城市都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在这个穷地方达到,时间太短了。”

  一位治淮专家则指出,当初的治淮工程是一个静止的投资和规划,由于政府治污心切,并没有考虑到还在不断迅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形势下与经济增长同步的污染增加。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淮河水污染已出现新的变化。据介绍,淮河治污之初,工业污染占70%,生活污染占30%,而现在,这两个比例在沿淮流域的许多城市正好倒了过来。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据统计,该市工业污染的比例目前占30%,而城镇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则攀升到70%。

  生活污水根本无法控制,且随着人口的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在不断增加,治理生活污水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污水处理厂。但沿淮污水处理项目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据记者了解,蚌埠近百万城市人口,每天产生污水30多万吨,仅有的一个第一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6万吨,每天还承担着丰原集团2万吨工业废水处理任务。“污水处理厂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处理能力不到全市生活污水总量的1/3。”

  按“十五”规划,沿淮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尚有93个未动工,占57.8%。其中安徽省29个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一个也未完成,未动工比例高达86.2%;有的项目即使动工,但离竣工之日遥遥无期;有的项目即使竣工,但根本无法运转。

  严峻的现实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得政府的治淮工作态度趋向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提“淮河还清”,而改提让人民喝上干净水,这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夏青据此分析说:“实事求是地确定近期目标,先解决饮用水问题,确实能体现民意、体现和谐社会目标,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放到紧迫问题上也会得到各方面的欢迎。”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饮用水紫外线消毒技术应用分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淡水危机与污水泛滥:城市发
    饮用水除砷技术现状及展望
    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创新与完善
    水处理剂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长江水污染趋势及对策分析
    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价方
    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水污染处理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