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K可持续发展 |
热 荐 ★★★ |
【字体:小
大】 |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K可持续发展 |
|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任黎明 文章来源:中国POPs科技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8 |
|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征服自然、造福自己”成为人类社会理所当然的共识,人类对于自然界各种资源进行了肆意改造和无情攫取,并合成出诸如杀虫剂、除草剂、冷凝剂等化合物,一时之间似乎顺风顺水,就连曾经肆虐一时、威胁人类生存的天花、霍乱、鼠疫等天灾也在层出不穷的化学药物面前退却了。正当人类为了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时,却万万没有想到,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另一种潜在性的持续毒害正在暗中偷走我们的未来。短短几十年间,人类抛撒了太多的有毒化合物,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族更是铺天盖地,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到陆地,无一幸免,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体内的血液、脂肪中都普遍发现它们的踪迹。专家介绍,即使完全停止生产和使用POPs,这些物质也只能在第七代人的体内消失。
追根溯源,是人类自己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POPs这样的恶魔。以滴滴涕为例,这种有机氯类化学物质,1874年由一位德国化学家合成,但作为杀虫剂的特性直到1938年才被德国的化学研究者保尔·缪拉发现,制作成本低廉的滴滴涕很快在全世界广泛使用,不仅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昆虫,而且在扑灭瘟疫方面显示了很强的优势,可以用以扑杀传播疟疾的热带斑蚊,效果显著,目前非洲一些国家仍在使用。由于滴滴涕在农业、医学界为人类健康,防治传染病蔓延作出的显著贡献,1948年,缪拉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可是,滴滴涕很快就因为它的另一面造成的罪孽,被押上了被告席。1962年,美国科学家雷切尔·加森出版了《沉默的春天》一书,在全世界引起震动,加森指出: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是什么使得春天的声音变得沉默?……在这个受了创伤的世界上,迫使呼唤新生之声沉默的,既不是魔术,也不是战争,而是普通的人们自己!正是人类自己制造的以滴滴涕为代表的环境荷尔蒙等化学物质进入食物链,导致部分鸟类接近灭绝,从而使得春天变得沉默。加森将滴滴涕称为“死之妙药”,这一曾经作为科技进步的标志、登上诺贝尔宝座的宠儿,之后被许多国家打入死牢,永不再用。但滴滴涕在环境和人体中的残存却一直没有消减,与被称为“肮脏的一打”的二恶英、多氯联苯、呋喃等11种POPs一起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道路上的隐形杀手。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则被视为全球的公敌:持久与持续是一组同义词,而污染与发展则不共戴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可持续发展无法在历史的舞台上共存,这是一场事关人类未来的PK。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场PK需要全人类的参与,各国政府、相关行业、企业乃至全社会都要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同仇敌忾,共同对抗POPs。 |
文章录入:eclin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上一篇文章: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
下一篇文章: 实践环境伦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