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爬行动物靠“第三只眼”预测地震

作者:粟周熊 吕媛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8-20


    8月10日,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了5.6级地震,造成近600人伤亡,受灾情况严重。显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天灾真的就毫无办法预测吗?近日,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动物能预报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识。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动物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最近,在俄罗斯克里米亚雅尔达生物地震试验场,科学家发现蜥蜴的“第三只眼”能“看到”预兆地震的低频地磁场。

    试验场是一片不大的山坡地,山脚下有一条通向海边的公路。这里不仅是岩蜥蜴和蛇蜥等爬行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它们平时过冬的地方。18年来,试验场的场长谢尔盖·沙雷金每天都要到这里走一趟。一般来说,他也不是能经常碰到这里的居民,因为蜥蜴出来晒太阳时,通常互相间隔20-25米远。但一旦有突发情况,爬行动物就不得不离开藏身之地,那时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蛇蜥。

    那些住在地球上地震频发地区的居民,自古以来都有一套能预报地震的本领。研究了30多年地震的孙士宏专家说,“地震前有预兆的动物种类有很多,中科院动物所在70年代所做的调查数字显示,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有58种动物在震前的异常反应比较确实。比如,猫、狗、熊猫、鱼、蛇、老鼠、蚂蚁、蜜蜂等等。穴居动物如老鼠、蛇等,比地面上的动物感觉更灵敏,小动物比大牲畜感觉更灵敏。”

    克里米亚的地震工作者通过观察爬行动物的举动,也成功地预报了一次地震。1984年10月5日,尽管是夜里,气温又低,蜥蜴还是纷纷从洞里爬了出来。约一个小时后,地震仪记录下雅尔达沿海一带有地动现象。还有一次,1986年6月26日,他们也测出了地壳有轻微晃动。那天下着雨,但蜥蜴异常活跃,并不像平常那样躲在洞里。雅尔达尼基塔植物园的科学家们决心要弄清这种“灵敏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无数次研究,他们终于发现一个能让爬行动物感知地震的生物机理。

    作为最古老动物种群的代表,蜥蜴对地磁和电磁场的反应都很敏感。这是因为蜥蜴的神经系统有别于其他动物。

    据谢尔盖·沙雷金说,爬行动物有一种所谓的腔壁器官,称为“第三只眼”。这个器官位于间脑的末端,在负责调节神经系统的骨骺旁边。有趣的是,蜥蜴的这个器官通过一个专门的小孔伸到了体外。和蜥蜴不同的是,蛇的“第三只眼”藏在颅骨里面。动物真有第三只眼吗?中科院成都动物研究所的专家说,“蜥蜴作为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之一,分布范围很广。以第三只眼而著名的蜥蜴是生活在库克海峡中的楔齿蜥,楔齿蜥的特征就是其颅顶上具有第三只眼,幼年的时候能感光,而成年后基本失去作用。这种颅顶眼是从早期脊椎动物遗留下来的特征,在爬行动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征,但是都没有楔齿蜥的第三只眼著名。”

    至于蜥蜴的第三只眼和地震预测之间的关联,专家表示国内未对此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所以不能确定其结论。

    据俄罗斯《总结》周刊报道,科学家通过长期观察,他们认为“第三只眼”确实能“看到”预兆地震的低频地磁场。

    在试验中,他们把几只蜥蜴放在大强度的高频电磁场环境里,结果几天后发现,这些接受试验的动物统统死去。后来,将它们改放到低频地磁场环境里,蜥蜴就显得特别活跃,跟在野地里地动之前的表现如出一辙:它们都想从圈里跑出去,频繁地挪动地方,明显地表现得烦躁不安。然而试验结果却给生物学家们出了一道难题:怎样才能将强磁暴产生的干扰同地震征兆区别开来?于是他们在试验场安装了地磁仪,由它们来测定地磁扰强度,即所谓的行星磁感应指数。如果地磁场出现高频扰动或剧烈变化时,爬行动物便有了感觉,开始有所活跃。那就该发生地震了。

    1990年,克里米亚的苏达克市发生6级地震,之前科学家们在离震中40公里的地方就发现了蜥蜴的异常举动。据目击者说,当时地上铺满了蜥蜴,它们在山岩和石头上成垂直排列,因为这种竖向姿势能帮助它们适应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它们就靠这种姿势来减缓地动前夕先行到达的信号的影响。卡拉达格山地质站的工作人员说,在搜集全有关电磁、地球物理、地质和生物等方方面面的资料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在所养动物的帮助下,生物地震学家学会了预报地动的强度和震区,不过他们现在还得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现在他们知道,生物指示器不仅在地震前几个小时,而且在几天前就会有所表现。

    据生物学家介绍,爬行动物有别于仪器,它们的预报从未出过差错。

    由于蜥蜴有从古代祖先那里继承的神经系统,所以这便成了比较敏感的生物指示器。它们能感知离震中半径为100公里范围内将要发生的地震。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认为,地震前地面和气候会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这种细微变化更容易使动物的感知器官受刺激,从而使它们的行为发生异常。当然,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季节变化、疾病、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等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孙士宏说,“假如在万里冰封的冬天,青蛇出洞无疑是一种震前异常;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群蛇出洞就是正常现象了。还有一点就是,动物的敏感度也会不同。假如在一次大震后,特别是接连发生了多次余震后,动物的反应就可能对震动习惯,而变得不那么敏感了。动物异常表现的持续时间越长,地震的破坏性就越大。不用说,这个试验场所养的动物也有它们不足的地方。比如,冬天蜥蜴得冬眠,它们对地震的敏感度就会迟钝许多。但如果大冷天蜥蜴也出来晒太阳,那离强烈的地震就不远了。”

    当然,不仅仅爬行动物能预先感觉到自然灾难。1902年春天,马提尼克岛由于培雷火山的灾难性喷发,30秒钟之内圣皮埃尔市毁于一旦,好几万人死于非命,可是就只死了一只猫。原来是惨剧发生的几天前,市内各家的家畜早已逃离该市。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树义说,“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时,在地震发生的前一天,唐山市郊郑庄子公社的一个村庄里,蝙蝠大白天满院子飞,人们轻而易举就捉到了十多只。与此同时,天津市郊木场公社和西营门公社,人们看见成百上千只蝙蝠,大白天在空中乱飞。许多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比人类要敏锐得多。比如鸽子可以长距离飞行而不迷路,依靠的是对地球磁场的独特感觉;鲑鱼在大海中遨游之后,能凭借嗅觉和记忆,返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上游去产卵;蝙蝠本身的回声定位系统帮助它们在黑暗中自在地飞翔。

    由此来说,地震来临前,地球磁场、地面温度变化、声波异常等情况被动物先感知,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地震来临之前究竟哪些外界因素刺激了这些动物?是气味?还是超声波?这些都是重大而又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8月10日,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了5.6级地震,造成近600人伤亡,受灾情况严重。显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天灾真的就毫无办法预测吗?近日,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动物能预报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识。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动物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最近,在俄罗斯克里米亚雅尔达生物地震试验场,科学家发现蜥蜴的“第三只眼”能“看到”预兆地震的低频地磁场。

    试验场是一片不大的山坡地,山脚下有一条通向海边的公路。这里不仅是岩蜥蜴和蛇蜥等爬行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它们平时过冬的地方。18年来,试验场的场长谢尔盖·沙雷金每天都要到这里走一趟。一般来说,他也不是能经常碰到这里的居民,因为蜥蜴出来晒太阳时,通常互相间隔20-25米远。但一旦有突发情况,爬行动物就不得不离开藏身之地,那时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蛇蜥。

    那些住在地球上地震频发地区的居民,自古以来都有一套能预报地震的本领。研究了30多年地震的孙士宏专家说,“地震前有预兆的动物种类有很多,中科院动物所在70年代所做的调查数字显示,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有58种动物在震前的异常反应比较确实。比如,猫、狗、熊猫、鱼、蛇、老鼠、蚂蚁、蜜蜂等等。穴居动物如老鼠、蛇等,比地面上的动物感觉更灵敏,小动物比大牲畜感觉更灵敏。”

    克里米亚的地震工作者通过观察爬行动物的举动,也成功地预报了一次地震。1984年10月5日,尽管是夜里,气温又低,蜥蜴还是纷纷从洞里爬了出来。约一个小时后,地震仪记录下雅尔达沿海一带有地动现象。还有一次,1986年6月26日,他们也测出了地壳有轻微晃动。那天下着雨,但蜥蜴异常活跃,并不像平常那样躲在洞里。雅尔达尼基塔植物园的科学家们决心要弄清这种“灵敏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无数次研究,他们终于发现一个能让爬行动物感知地震的生物机理。

    作为最古老动物种群的代表,蜥蜴对地磁和电磁场的反应都很敏感。这是因为蜥蜴的神经系统有别于其他动物。

    据谢尔盖·沙雷金说,爬行动物有一种所谓的腔壁器官,称为“第三只眼”。这个器官位于间脑的末端,在负责调节神经系统的骨骺旁边。有趣的是,蜥蜴的这个器官通过一个专门的小孔伸到了体外。和蜥蜴不同的是,蛇的“第三只眼”藏在颅骨里面。动物真有第三只眼吗?中科院成都动物研究所的专家说,“蜥蜴作为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之一,分布范围很广。以第三只眼而著名的蜥蜴是生活在库克海峡中的楔齿蜥,楔齿蜥的特征就是其颅顶上具有第三只眼,幼年的时候能感光,而成年后基本失去作用。这种颅顶眼是从早期脊椎动物遗留下来的特征,在爬行动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征,但是都没有楔齿蜥的第三只眼著名。”

    至于蜥蜴的第三只眼和地震预测之间的关联,专家表示国内未对此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所以不能确定其结论。

    据俄罗斯《总结》周刊报道,科学家通过长期观察,他们认为“第三只眼”确实能“看到”预兆地震的低频地磁场。

    在试验中,他们把几只蜥蜴放在大强度的高频电磁场环境里,结果几天后发现,这些接受试验的动物统统死去。后来,将它们改放到低频地磁场环境里,蜥蜴就显得特别活跃,跟在野地里地动之前的表现如出一辙:它们都想从圈里跑出去,频繁地挪动地方,明显地表现得烦躁不安。然而试验结果却给生物学家们出了一道难题:怎样才能将强磁暴产生的干扰同地震征兆区别开来?于是他们在试验场安装了地磁仪,由它们来测定地磁扰强度,即所谓的行星磁感应指数。如果地磁场出现高频扰动或剧烈变化时,爬行动物便有了感觉,开始有所活跃。那就该发生地震了。

    1990年,克里米亚的苏达克市发生6级地震,之前科学家们在离震中40公里的地方就发现了蜥蜴的异常举动。据目击者说,当时地上铺满了蜥蜴,它们在山岩和石头上成垂直排列,因为这种竖向姿势能帮助它们适应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它们就靠这种姿势来减缓地动前夕先行到达的信号的影响。卡拉达格山地质站的工作人员说,在搜集全有关电磁、地球物理、地质和生物等方方面面的资料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在所养动物的帮助下,生物地震学家学会了预报地动的强度和震区,不过他们现在还得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现在他们知道,生物指示器不仅在地震前几个小时,而且在几天前就会有所表现。

    据生物学家介绍,爬行动物有别于仪器,它们的预报从未出过差错。

    由于蜥蜴有从古代祖先那里继承的神经系统,所以这便成了比较敏感的生物指示器。它们能感知离震中半径为100公里范围内将要发生的地震。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认为,地震前地面和气候会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这种细微变化更容易使动物的感知器官受刺激,从而使它们的行为发生异常。当然,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季节变化、疾病、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等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孙士宏说,“假如在万里冰封的冬天,青蛇出洞无疑是一种震前异常;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群蛇出洞就是正常现象了。还有一点就是,动物的敏感度也会不同。假如在一次大震后,特别是接连发生了多次余震后,动物的反应就可能对震动习惯,而变得不那么敏感了。动物异常表现的持续时间越长,地震的破坏性就越大。不用说,这个试验场所养的动物也有它们不足的地方。比如,冬天蜥蜴得冬眠,它们对地震的敏感度就会迟钝许多。但如果大冷天蜥蜴也出来晒太阳,那离强烈的地震就不远了。”

    当然,不仅仅爬行动物能预先感觉到自然灾难。1902年春天,马提尼克岛由于培雷火山的灾难性喷发,30秒钟之内圣皮埃尔市毁于一旦,好几万人死于非命,可是就只死了一只猫。原来是惨剧发生的几天前,市内各家的家畜早已逃离该市。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树义说,“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时,在地震发生的前一天,唐山市郊郑庄子公社的一个村庄里,蝙蝠大白天满院子飞,人们轻而易举就捉到了十多只。与此同时,天津市郊木场公社和西营门公社,人们看见成百上千只蝙蝠,大白天在空中乱飞。许多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比人类要敏锐得多。比如鸽子可以长距离飞行而不迷路,依靠的是对地球磁场的独特感觉;鲑鱼在大海中遨游之后,能凭借嗅觉和记忆,返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上游去产卵;蝙蝠本身的回声定位系统帮助它们在黑暗中自在地飞翔。

    由此来说,地震来临前,地球磁场、地面温度变化、声波异常等情况被动物先感知,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地震来临之前究竟哪些外界因素刺激了这些动物?是气味?还是超声波?这些都是重大而又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粟周熊 吕媛)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