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学导论(第二版)

作者:任海等    图书来源:科学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22
定价:¥48.00优惠价:¥40.60
  • 出版时间: 2008-1-1
  • 字  数:
  • 版  次: 2
  • 页  数: 278
  • 印刷时间:
  • 开  本: 16开
  • 印  次:
  • 纸  张:
  • I S B N : 9787030205650
  • 包  装: 平装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恢复实践、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等内容。本书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生态学、林学、农学、地学、生物学、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专业师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生态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科学依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华南植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三位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研究员的合作成果之一。全书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阐述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各类型(森林、草地、湿地、水体、农田等)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等问题。
      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际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和我国恢复生态学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改写而成的。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资料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生态学、林学、农学、地学、生物学、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专业师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生态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科学依据。
     
    目录
     
    1 恢复生态学概论
     1.1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1.1 生态恢复的定义
      1.1.2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
      1.1.3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1.4 生态恢复与其他生态实践
     1.2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1.3 恢复生态学研究简史
     1.4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2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2.1 基础生态学理论
      2.1.1 限制因子理论
      2.1.2 群落演替理论
      2.1.3 生态位理论
      2.1.4 物种共生理论
      2.1.5 生态适宜性理论
      2.1.6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2.1.7 生物多样性理论
      2.1.8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2.2.1 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理论
      2.2.2 参考生态系统理论
      2.2.3 集合规则理论
      2.2.4 恢复的概念模型
      2.2.5 适应性恢复
      2.2.6 护理植物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3 退化生态系统
     3.1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3.2 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过程
     3.3 全球及中国的退化生态系统
      3.3.1 中国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3.3.2 各类典型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
      3.3.3 水土流失问题
      3.3.4 生物多样性问题
      3.3.5 中国当前的退化生态系统问题
      3.3.6 生态恢复的地带性问题
      3.3.7 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4 生态系统恢复
     4.1 生态恢复的目标与模式
     4.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则
     4.3 恢复成功的标准
     4.4 生态恢复的方法
     4.5 生态恢复的时间
     4.6 生态恢复工程管理指南
      4.6.1 引言
      4.6.2 概念规划
      4.6.3 预备工作
      4.6.4 规划实施
      4.6.5 实施工作
      4.6.6 实施后的工作
      4.6.7 评价与宣传
     4.7 生态恢复的监测和评估
     4.8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
      4.8.1 生物特征
      4.8.2 非生物特征
     4.9 中国森林恢复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5 生态恢复实践
     5.1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适应性管理
      5.1.1 引言
      5.1.2 重大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5.1.3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基础
      5.1.4 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
      5.1.5 草地生态系统持续管理原则
      5.1.6 中国北方温带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
     5.2 退化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5.2.1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
      5.2.2 湿地恢复的概念
      5.2.3 湿地恢复的理论
      5.2.4 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
      5.2.5 湿地恢复的策略
      5.2.6 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5.2.7 湿地恢复的合理性评价
     5.3 极度退化的热带季雨林恢复
      5.3.1 实验地小良定位站概况
      5.3.2 森林恢复前后的生态效应对比
      5.3.3 主要启示
     5.4 南亚热带退化草坡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5.4.1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
      5.4.2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成分变化
      5.4.3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水文变化特征
      5.4.4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草坡生物量和生产力
      5.4.5 南亚热带草坡恢复的一些问题讨论
     5.5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的恢复
      5.5.1 实验样地概况
      5.5.2 物种多样性变化
      5.5.3 群落生物量变化
      5.5.4 凋落物变化
      5.5.5 土壤肥力变化
      5.5.6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的生态特征
     5.6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
      5.6.1 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
      5.6.2 退化农田恢复的程序及措施
      5.6.3 评估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的参考指标
      5.6.4 复合农林业
      5.6.5 防止退化的必由之路——可持续性农业
     5.7 潮间带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5.7.1 红树林概论
      5.7.2 实例——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
      5.7.3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
     5.8 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
      5.8.1 海岛恢复概论
      5.8.2 海岛的干扰
      5.8.3 海岛恢复的限制性因子
      5.8.4 海岛恢复的利益与过程
      5.8.5 海岛恢复中的注意事项
      5.8.6 实例——广东南澳岛的植被恢复
     5.9 红壤退化及其植被恢复
      5.9.1 红壤退化的原因与过程
      5.9.2 红壤退化的防治及恢复
     5.1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
      5.10.1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5.10.2 恢复策略
      5.10.3 恢复技术问题
      5.10.4植被恢复技术
     5.11 干旱区的植被恢复
      5.11.1 干旱区的植被及其恢复概况
      5.11.2 西北干旱区生态恢复应考虑的问题
     5.12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
      5.12.1 喀斯特研究概况
      5.12.2 石漠化的原因与机制
      5.12.3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
      5.12.4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趋势
     5.13 废弃矿地的植被恢复
      5.13.1 矿业废弃地恢复概论
      5.13.2 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方法
      5.13.3 矿业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6 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
     6.1 外来种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6.1.1 植物外来种与退化生态系统
      6.1.2 影响植物入侵的因子
      6.1.3 外来种的风险评价
      6.1.4 对植物外来种的管理
     6.2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6.3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3.1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3.2 大气臭氧损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3.3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3.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7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7.1 生态系统管理
      7.1.1 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
      7.1.2 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简史
      7.1.3 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
      7.1.4 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
      7.1.5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7.2 南非的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管理
      7.2.1 稀树草原主要植物种类的形态与生理
      7.2.2 稀树草原的生态系统评估
      7.2.3 稀树草原自然演替与退化
      7.2.4 稀树草原的水土流失
      7.2.5 火及其对稀树草原的影响
      7.2.6 灌木入侵并丛生
      7.2.7 稀树草原管理原则
     7.3 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7.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义
      7.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简史
      7.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
      7.3.4 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比较
      7.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
      7.3.6 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策略与途径
     7.4 生态系统健康
      7.4.1 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及研究简史
      7.4.2 生态系统在胁迫下的反应
      7.4.3 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7.4.4 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与预测
      7.4.5 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7.4.6 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健康
      7.4.7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健康
      7.4.8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
     7.5 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
      7.5.1 沿岸边生态恢复——社会价值的角色
      7.5.2 生态决策的人文价值观目标
     7.6 国际恢复生态学会的环境政策
      7.6.1 生态系统的保护
      7.6.2 重建
      7.6.3 生态恢复的采用
      7.6.4 生态系统管理
      7.6.5 景观整合
      7.6.6 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7.6.7 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
      7.6.8 环境恢复的战略价值
      7.6.9全球植被重建项目
     7.7 可持续发展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7.7.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有关背景
      7.7.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7.7.3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恢复生态学
      7.7.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7.7.5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8 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
     8.1 当前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
      8.1.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
      8.1.2 参考生态系统及其构建
      8.1.3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8.1.4 生态系统的构建规则
      8.1.5 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区和景观边界理论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
      8.1.6 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8.1.7 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完整性
      8.1.8 新兴生态系统与复合生态系统
     8.2 恢复生态学实践面临的挑战
      8.2.1 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8.2.2 极端地区的生态恢复
      8.2.3 退化生态系统成功恢复的一般特征与评价标准
      8.2.4 生态恢复的复杂性
     8.3 面临挑战的恢复生态学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书摘插图
     
    1 恢复生态学概论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和探险的足迹遍及全球,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全球人口已达57亿,而且每年仍以900多万的速度在增加。在那些人类居住的地方,大部分的自然生态系统被改造为城镇和农田,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退化,有的甚至已失去了生产力。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后,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应运而生。恢复生态学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恢复、利用和保护机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Aber and Jordan,1985;(1airns,1995;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D01)son,1997;任海和彭少麟,2001;SER,2004;Temperton et a1.,2004:Andel and Aronson,2005;Falk et a1.,2006)。本书对近年来国际上恢复生态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国内在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等方面开展的生态恢复、生态
    系统健康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进展,预测恢复生态学的可能发展方向。
    1.1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1.1 生态恢复的定义
    生态系统包括特定区域内的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可按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群(如初级生产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分解者、固氮生物、传粉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可分为土壤或基质、大气、水体、水分、天气、气候、地形地貌、坡向、土壤肥力状况、盐分状况等(sER,2004)。生态系统可以是任何大小的空问单位,从只包括几个个体的空问体到有一定结构的、小区域的、在分类学上同质的、基于群落的“湿地生态系统”,甚至还包括基于生物群系的、大规模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是帮助退化、受损或毁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启动及加快对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及可持续性进行恢复的主动行为。人类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受损、变形,甚至完全毁坏,因而要对其进行修复。当然,有时诸如自然火灾、洪涝、风暴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同样能引起或加剧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其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偏离正常路线。生态恢复就是设法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其原来的正常轨迹。因而,原始状态就成为生态恢复设计的理想出发点。
    ……

    图书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相关图书
    没有相关图书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图书
    最新图书
    推荐文章
    经典中国·辉煌60年——资源能源…
    1882年,上海亮起中国的第一盏灯。但67年过去后,大多数中国…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