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农村建设的生态走向
作者:周晓燕  文章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2 14:08:1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农村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制约着生态环境的治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境意识淡薄。

  (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没有跟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导致二者发展失衡。长期以来,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旨在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缓解城乡差距。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确实收到了很大成效,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被忽视。随着农民养殖业队伍不断壮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垃圾由于缺少必要的垃圾处理系统,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这直接危害到农民身体健康。同时,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费,也没有明确的来源,这也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农村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制约着生态环境的治理

  农民要致富,农村要发展,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指导。科技的指导,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也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方面。对于农村目前出现的环境问题,广大农民怨声载道,盼望享受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而我们的农业科研机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严重影响科研创新进程;农村的农技推广工作,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推广人员队伍老化及业务能力差,工作作风不扎实,致使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粗放式的耕作方式为主,亟待解决的仍是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三)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与淡薄的环境意识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

  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与淡薄的环境意识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去进行科学生产、清洁生产,以防止各类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以及对农村“粮源”造成污染。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比较薄弱,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对农村中小学学费实施了减免,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孩子没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许多农民文化底子薄,长期不看书不读报,不能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不懂得科学种田合理施肥,不了解滥用农药对耕地的伤害,一味地靠加大农药化肥的投放量以期增加粮食产量,这样做不仅造成了“粮源”的污染,而且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土地损伤,造成耕地效用下降。

  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施途径
  

  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农村生态问题的认识,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让生态科技发挥主要作用;第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第四,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第五,完善农村相关环保法律制度,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落实。

  (一)重视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加大对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投入力度

  有一位外国友人这样形容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则像非洲。中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在道路、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下大力气进行城市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则相对不足,以致变成了今天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因此,政府要抓紧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计划,筹措专用建设资金,组织专业队伍,根据农村具体情况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像铺设道路、建立农村污水污物处理系统、建立生活垃圾定点堆放点,改造农民卫生设施等措施,来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硬件设施。农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参考城市基础建设去进行,把那些好的经验和方法用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好农村环境生态问题的基本条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