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林区粮食产能持续攀升,实现九连增,到2011年粮食总产实现35亿斤,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今年上半年,北林区共争取19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个,产业化经营项目9个,科技示范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4040万元,在项目和资金上实现双突破。为现代化大农业开路搭桥,北林区农业综合开发率先向传统农业发起了挑战,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配套组装,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水稻、玉米、大豆,一直是北林区三大优势产业,而以三大优势产业为中心的“三大核心区”,则如三足鼎立,支撑起北林区农业一片天。北林区农业综合开发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以农田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经受住了几次历史上罕见的旱灾、涝灾、风灾、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实现了灾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保增收。
以“河夹芯子”为核心的水田区,75万亩水田2008年被省农发办确定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八大示范区”中的“绥庆北”200万亩优质粳稻示范区内。北林区农业综合开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带,整合各类支农资金17235万元,重点突出水利化、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建设,集中连片开发高标准水田15万亩,打造出了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水田生产一大亮点。2010年,他们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投资1476.7万元,成功实现了北水南引,南水北调,使双河、津河两镇6个村,1.4万亩水田实现自流灌溉,逐步扩大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规模。几年来,全区共完成水稻高标准农田建设30.62万亩,占全区水田总面积的30.6%。水稻单产由过去的500公斤增加到650公斤,增加水稻产能2460万公斤,节本增效8234万元,农民人均节本增收2744元。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省委书记吉炳轩在示范区视察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合作农业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和通道。北林区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的原则,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成为全区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亮点。新天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从创办之初的100万元规模,发展到目前总资产达3490万元、经营面积1.6万亩、入社农户721户、拥有国内最先进农业机械100余台(套)的北林区最大的农机合作社。2011年,合作社经营范围已辐射周边7个乡镇55个村,作业面积达到12万亩,年增产值2048万元,增加收入590万元,人均增收2338元。
北林区农业综合开发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先后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加大了对绥化市金龙油脂有限公司、绥化市黑龙米业、绥化市鼎鑫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以产品加工和畜牧养殖为主投入贷款3000多万元,扶持上马年屠宰生猪200万头、肉牛3万头生产能力的赛利肉联厂,目前这个厂年创产值10亿元,成为北林区名副其实的畜牧产业龙头,有效地拉动了养殖基地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项目区年养殖奶牛1200头、生猪存栏2万头,为市场提供鲜奶326万公斤、生猪3.8万头。
以技术、人力、资金优势,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从事异地农业综合开发,繁荣两地经济的形式,是北林区首创。1992年,农发办与建三江管理局洪河农场签订了第一份异地农业开发合同。20多年来,北林区从事异地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资71.7亿元,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155.52亿斤。到2011年底,北林区异地农业综合开发面积达到120万亩,远超区内水稻种植面积,集中分布在建三江、红兴隆、宝泉岭、虎林等地,开发户达到7500户,人数达到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