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爱熙 马丙宇 孙雅琳
7月25日,记者一行来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嘉善县采访。与我省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相比,这里拥有迥然不同的农村风光,河流湖泊多、芦苇树木多、鲜花瓜果多、成块农田少,这“三多一少”也成就了江南水乡独具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
嘉善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曾被誉为“浙北粮仓”银嘉善,在1990年之前,全县粮经比例一直徘徊在93∶7左右,这种单一的纯粮型经济始终无法使农民兄弟的钱袋子鼓起来。
嘉善县农业经济局局长助理王枕旦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初,嘉善县率先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改进和注重效益,使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快调整;1994年以来,嘉善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千斤粮万元钱”(即一亩田种经济作物达到一万元收入,种粮食达到亩产千斤粮)发展模式,拓展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农业效益明显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粮食、蔬菜、水果、畜牧、花卉、水产、食用菌、休闲观光农业等8大农业产业和白(食用菌)、绿(蔬菜)、蓝(淡水养殖)、彩(花卉)“四色”产业带,粮经比例降至55∶45。2011年,嘉善实现农业总产值4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514元。
结合产业 打造特色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产和三产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既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在产业提升上有了突破。
据嘉善县农业经济局党委委员沈小杰介绍,近年来,嘉善通过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经形成以碧云花园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型,以浙北桃花岛为代表的基地拓展型,以西塘荷池村、陶庄渔民公园为代表的“农家乐”型等多种休闲观光农业。2011年,该县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值达1.71亿元。
嘉善县的休闲观光农业起步于2001年。放眼全国,嘉善县的休闲观光农业起步不是最早,规模不是最大,如何能在农业生态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取得大的发展,用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碧云花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潘菊明的话说就是:“人家已经做得很好的,不要跟着做;人家做不好的,要想办法把它做好。农业产业复制得越快,消亡得就越快。”
正是有了发展特色、发展精品的思路,嘉善县通过开发桃花岛休闲观光农业,举办“桃花节”和“黄桃节”,使姚庄鲜食黄桃零售价最高卖到了每个20元,成为继西湖龙井后第二个进入国宴的浙江农产品;碧云花园的嘉善杜鹃盆景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吸引了第七届中国杜鹃花展览在此展出。
工商注资 反哺农业
工商资本向农业进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当初涉足农业,就是相信农业是朝阳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谈起从箱包行业转向投资农业的原因时,嘉善银水庙果蔬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丁文峰很是感慨。嘉善银水庙果蔬专业合作社是浙江省首家能全年生产双孢菇的合作社,总投资1500多万元,现有1万平方米的种植基地,全年可产菇800吨,产值在640多万元,扣除成本,预计年可盈利400多万元。像丁文峰这样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在嘉善并非个例。潘菊明也是一边做着服装外贸生意,一边经营着碧云花园。
潘菊明告诉记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在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引入现代农业,形成‘以工促农’的内生机制,使农业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生产,既提高了质量,又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