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新村官网 >> 新农村建设 >> 三农聚焦 >> 正文
→ 推荐文章
→ 热门文章
→ 环境资讯
→ 技术文库
杨凌:让农业科技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22

   盛夏时节,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艳阳高照,绿意盎然。1997年到2012年,经过15年的创新建设,在史上神农氏“教民稼穑”的关中大地上,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农科新城拔地而起。

   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这一属性使杨凌在动力与压力间成熟,在特性与共性中蜕变。15年,杨凌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科技之路和北方旱作农业技术创新,以农为本,精耕细作,率先统筹科教资源,集聚大批科研工作者扎根土地,让科技成果在产学研用链条上通畅流转、释放效能,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创新层出不穷,实用领先技术走出关中辐射全国迈向海外……

   杨凌之路,引人探究——

   农科硅谷

   痴迷者的聚集地

   “每天清晨,当我走在苹果园里,就像一位将军,苹果树就像士兵,一排排地向我敬礼……”杨凌企业孵化园内的杨凌润太苹果良种公司总经理毛旭太是个“苹果迷”。皮肤黝黑、穿着简朴的他穿梭在果园的步履快速有力。“你看,这是我们培育的柱状苹果。”毛旭太轻轻地捧起枝头上的一串苹果。只见这种苹果植株主干笔直,芽节间距均匀,生长旺盛。“这种苹果一亩的产量还有经济效益能达到普通苹果的3到4倍。”毛旭太说。

   德语专业科班出身,现在却成为农技专家——这种惊奇转变源于毛旭太对农业科技的一腔挚爱,更源于杨凌示范区以农为本的专业化创新环境。杨凌示范区成立后,原本分散分割的农业科教资源得到科学整合:曾经隶属于不同条块的2所大学和5个院所合并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中专合并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强劲的研发引擎逐渐形成,不断驱动着人才的生成与集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冷畅俭介绍,目前已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从1个增加到9个,15年为国家输送了10多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而进入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也已成为西北重要的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健冲经营着杨凌世外桃源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因父亲罹患癌症,小张很长一段时间奔波在基地和医院之间,可压力和疲劳并没有压垮这个皮肤黝黑、说话快速的小伙。谈到他与人联合开发的丝瓜新品种,张健冲眼神明亮:“这种丝瓜产量高、抗逆性与抗病性强,品质也好。我们马上要去四川绵阳推广。”

   以这样一批批“内生”人才和引进的300多名专家为支撑,以3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和一大批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依托,杨凌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作物品种选育、旱区节水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97项,授权专利1000多项,培育出上百个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18亿亩。

   协同共享

   拧成绳的创新法

   高校院所产出的科研成果无障碍地通过示范区和企业精选放大,释放的规模效应吸引更多农民参与,从而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是极具杨凌特色的农科创新和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如何让这一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更富有效率?这是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梁桂经常思索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发展土地银行,以多种土地流转模式有效解决规模化经营难题,让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经营共振共赢;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创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顺应企业成长规律的创业政策体系,引导现代农业创业者和社会资本集聚杨凌。以创业促创新,以生产关系调整促效益,让杨凌的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各得其所,协同一心。

   杨凌五泉镇斜上村党支部书记任让席介绍说,现经他们村土地银行流转的土地有306.6亩。“银行承担了两项任务,一是发放地租,一是收回地租,成为群众信赖的‘中介’,这样就能保障土地正常运转,不发生矛盾。”任让席说。目前,杨凌已组建土地银行37家,流转土地4.2万亩,流转率达46%。

   “对引进创业课程并列入教学计划的高校,给予5万元奖励;孵化器建设优先规划、优先审批、优先安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工业用地方式优先供地……”这份2011年7月印发的《杨凌示范区鼓励技术创业优惠政策》让人眼前一亮。梁桂说:“我们采取内生与外引两种方式并举的策略培育创业主体,形象地说,就是‘养儿子’和‘抱儿子’。”

   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局长袁鸿马带着工作人员到荷兰引进国外创业团队时心情忐忑:“能招到人吗?”没想到的是,他们举办的创业沙龙竟然来客爆满。“2012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引入了40多个创业团队。”袁鸿马说。这些创业团队首先拿到的一份见面礼就是一张精心设计的征求他们需求的表格。“包括土地、农业设施、融资困难等多项内容,掌握他们的个性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袁鸿马说。

   合力谋赢,成为杨凌创新体系的一大特质。“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将积极参与示范区技术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只要创业者有需求,我们就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冷畅俭语气干脆。“我们公司研发中心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和专家占了一半。与他们的合作可以说毫无障碍!”杨凌新华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元利说。

   遍播良种

   无缝式的推广路

   7月,梁桂带着由杨凌两所学校代表、专家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成的一支大队伍,前往河南省商丘市洽谈试验示范站建设。此前,试验示范站主要是学校科研成果推广示范的平台,较少有企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必须告别纯粹公益化的推广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公益化为基本、以社会化为补充的模式。”梁桂说。

   杨凌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试验示范站、专家大院和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示范推广,科技特派员示范推广,培训班、媒体示范推广,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推广……一个多层次、无缝式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络逐步形成。目前,杨凌年农技推广面积已达3500多万亩,效益达90多亿元。

   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推广成效与职称评定挂钩;不断创新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院校资源与政府、企业、农民等紧密融合,不断提升技术辐射力。“‘顶天立地’是我们的标准。‘顶天’指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立地’指技术推广。‘顶天’做得好可以当教授,‘立地’做得好也能当教授,叫‘推广教授’。这是根据技术推广面积、效益、农民评价等多方面指标严格评选而出的。”冷畅俭介绍,“目前,我们即将出台相关规定,让推广教授也能当上二级教授。”

   任让席不单是位村干部,还是一位农民技术员。他说,这农民技术员不比村干部好当。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拿到资格证后,工作更不敢掉以轻心。“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会组织突击评测,比如发现工作时间技术员不在岗,就会记录在案,累计多次的话就取消资格。工作考核时也会让群众对你的服务打分。”当上农民技术员的任让席有时一天就能接到群众的技术求助电话二三十个。

   《农业科技报》等信息化平台构成杨凌农技推广的又一特色渠道。经过十年发展,《农业科技报》发行量达11万余份,自费订阅率90%以上,发行范围遍及全国30多个省、区、市。《科技“110”》、《瓜果蔬菜》、《种植在线》、《养殖天地》等一批颇具实用性和服务性的专版、专栏深受农民欢迎。

   在梁桂看来,除了针对农户普及技术,创业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直接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辐射和带动力也会更强。于是,杨凌给创业者竭尽全力提供利好条件。毛旭太的果园落户杨凌后,一年时间内水电路、灌溉系统等全部到位。

   一位韩国农业公司的董事长专程赶到毛旭太的果园,迫切地要看“RT001”,毛旭太当时一愣:啥叫RT001?原来,他的“润太一号”柱状苹果已被关注多时的国外产业界起了一个新名号。杨凌的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不单走出了西部,还跨出了国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用户名: *
    电子邮件:
    评价:
    验证码: *
    Reset

    进入论坛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