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新村官网 >> 新农村建设 >> 农业合作社 >> 正文
→ 推荐文章
→ 热门文章
→ 环境资讯
→ 技术文库
农民合作社盘活千亩大棚
作者:高博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30
  今年仲春,北京怀柔区庙城镇的村民着了急,临到种菜的时节,却买不到足够的苗。

  直到2008年以前,农民每年卖掉冬麦、玉米,一亩地能赚两千来块。为了提高他们的收入,2008年伊始,政府出资替他们修建了1300多栋温室,这样村民们就可以改种收益率高的大棚蔬菜,预计一年可带来1000万元的纯收益,这个项目也称为“双千工程”。

  由于缺乏经验和计划不周,温室2月份建好后,碰到了麻烦。1300多栋大棚需要百万株以上的蔬菜苗,上哪里去买呢?项目负责人和镇领导去河北和山东联系,本以为那里的蔬菜基地有足够的供应,但得到的回答是:1月份就下种了,你们先前没预定,没有这么多蔬菜苗出售。要买,只有别人剩下不要的零散苗。

  怎么办呢?如果采购不到苗,大棚就得闲着,村民就得喝西北风。眼看到了3月份,人家的苗都定植了,庙城还没下种,许多参与项目的人都很着急。

  喻宝山的180万株番茄苗解决了大问题

  正在此时,市科委一位专家提出建议:问问邻村的蔬菜专家喻宝山。

  喻宝山是附近赵各庄的科技协调员,也是“合利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专家。他毕业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专事蔬菜养殖已逾10年。在先前市科委推进的京承路绿色走廊工程中,他是19个子项目之一的负责人,有足够的技术实力。他能不能帮忙育种呢?

  “一千多亩的苗,没育过。”按照喻宝山的经验,这至少要占据十个大棚。他没有这么多空闲的棚。不过有市科委的专家撑腰,他想试一试。

  育哪种苗呢?喻宝山选择了他的合作社刚试种成功的“京丹5号”,这是一种硬果肉型樱桃番茄(又叫“圣女果”)。

  为什么要选它呢?因为普通的大棚番茄到了七八月最热的时候,正好处于空白期,春大棚该换茬了,秋大棚9月才上来,夏季的高温让普通番茄的结果率和病害状况都不如人意。而京丹5号如果在3月下种,5月定植的,正好在7、8月上市,不仅能供应北京市场,还可以销售到南方;另一方面,根据近年来的蔬菜销售记录,这种番茄价格比较稳定,可以减少农民的风险。

  尽管技术上没问题,但这个品种过去只有合利鑫农合作社种过。一下子这么大面积,领导也担心。

  几个月后,这种忧虑彻底消除了。喻宝山带领培育出了180万株番茄苗,供应庙城大棚之外,还绰绰有余。之后种出的小番茄从上市一直持续到10月,平均每棚获利4000多元,虽未达到当初的预期,已经很让大家满意,毕竟化险为夷,而且比种粮食作物赚得多了。“有些料理得好的农户,可以赚到七八千。”

  当初焦虑的庙城农民们,尝到了新品种和新农科的甜头,种完今年这一茬番茄,100多人加入了喻宝山的合作社。

  关键问题上多亏了科委派来的农业专家

  “我们只是帮了个忙。”喻宝山很低调。很多人没想到,往常用10个大棚完成的育苗任务,喻宝山只用了5个大棚。过去使用的是72穴的育苗盘,这次为了超密度培育,改用了108穴的。育苗盘密密地堆在温室里,带来了技术难题。喻宝山说,解决这些难题,多亏市科委派来的农业专家指导。

  以往浇水使用的是人工喷灌的方式,工人手持喷雾器一样的东西,直接把水分喷在植株上。这次大规模育苗如果还沿袭这种方式,不仅人手有限、浇水间隔时间太长,而且工人手法不一致,五个棚不能同步,幼苗也容易受伤。但一时间也想不出来替代方案。

  农业专家给他们支了一招:漫灌。育苗盘底下有洞,把水灌在盘外,直到水面与盘面平齐,水自然会洇进去。这是喻宝山没想到的。用了这一招,果然解决了浇水的难题。

  有一次停电,本该覆盖在温室上的草帘子放不下去了。那时是3月份,夜里要放下草帘子,给娇弱的幼苗保温,低过10摄氏度,会伤着幼苗。往常解决这种突发状况,要用现扎的小拱棚,把菜苗罩起来,相当于加一件小棉袄。但这次面积太大,还这么搞,时间太长来不及,而且菜苗挤得满满的,拱棚扎不下。

  为难之际,科委的专家又给出了方案:在温室里横搭几排竹竿,然后把保温膜挂上去,垂下来,也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为什么这些简单有效的办法,以前没有应用呢?

  “原先种菜靠经验。”喻宝山说,“有一些想法,但不敢实践,毕竟面积太大,害怕全军覆没。但专家见识广泛,他们下的结论,我们能放心。”

  科委资助专业合作社农民从中受益

  喻宝山受益于农科专家不是第一次了。前两年,为了解决番茄连作带来的线虫问题,市农科院专家来到赵各庄测土测肥,他们建议利用“闷棚”原理,在每年第一茬番茄收获后(6月底),下一茬还没有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处理。专家在土壤中混入石灰氮和秸秆,在地面上封盖塑料薄膜,使石灰氮在土壤中充分发热,杀灭在土壤中的线虫;另外在土壤中加入线虫防治菌剂、解钾解磷菌和一些有机肥料,保证土壤在“杀毒”以后的肥力。这些先进的方法让线虫得到了有效控制。

  一年多来的京承绿色走廊工程,更是让合作社受益匪浅。最新的精准农业设施引入了喻宝山的菜棚,比如精准喷药设备、精准测温测湿设备、能够智能语音提示的“温室娃娃”等等,让喻宝山和他的社员们开了眼界。专家们下乡讲课,激活了蕴藏在合作社员身上的创造力。

  “我们有些种菜能手,技巧很多,但是讲不出来。科委派来的专家有理论水平,效果很不一样,”喻宝山说。他的合利鑫农合作社不仅为庙城镇的农民育种,而且在番茄的培育过程中也起主要作用。

  “我们有8—10个人长期在这几个村里转,有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科委还提供了资金,使得合利鑫农合作社能够为初次种植蔬菜的农民们办培训班。有时候是在合作社辟出的一间小办公室,有时是在村里的会议室,有时是在田间地头。

  半年下来,培训班一共办了40期,培训了180个人。印了技术小册子2700册,单页材料2万张。今年侧重的是实用知识,比如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候绑蔓等等。明年还要讲更深的内容,比如“番茄真菌病害有几种?青枯病都有什么表现?”

  “过去我们光闷头种自己的地,没想着带动别人。专家们带动了我们,我们才去带动别人。”不仅如此,科委的权威性还让合作社开展工作更加便利。喻宝山笑称:“过去别人觉得合作社有点像传销,你动员别人入社,是有什么好处?现在专家一讲,农民有这意识了。原本三年才能推广的东西,现在一年就行。”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明天会更好

  今年番茄丰收之后,明年的路怎么走?喻宝山说,合作社已经为明年准备了45个新品种番茄,包括“绿宝石”之类的特色品种。如果这些大棚继续种植番茄,收益会大大超过去年。

  不过“粮改菜”并非容易的转型,有些大棚由于没有严格按照规律来管理,收益就差一些。对于大多数看到了温室种植优势、决心继续走下去的农户,加入合作社也许是最为保险的选择。

  “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提供免费培训,有很多好学的农民平时找不到老师,搞设施农业就成了问题,合作社可以替他解决。二是统一采购农资,比如买化肥,我知道一个地方比较便宜,本着不赢利的原则,告诉大家都去那里买,就可以减少20%%的花费。”喻宝山说。

  规模效应不仅体现在采购。“没有成规模前,我们和怀柔的批发商打交道;有了规模,就可以和‘新发地’(北京最大的蔬果批发市场)谈生意。因为它需要有稳定的供应。”

  在喻宝山看来,规模生产是唯一的道路。他曾经在著名的蔬菜基地山东寿光工作过两年,那里的蔬菜往往被外地客商组团采购,直接装箱出口。“一般情况是:一个村只生产西红柿,一个村只生产彩椒,直接奔过去收购就行。”寿光有种蔬菜的传统,但也是在长期曲折的过程后,才进化到了“一村一品”的格局。

  现在庙城的村民面临选择,到底是各种各的,还是统一规划,合力操作?喻宝山倾向于后者,他说:“明年将是一个分水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文章评论

    进入论坛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