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碳税税制框架设计拟定 中国碳税时代或来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点击数2753  更新时间:2010/5/31 10:44:5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对话

  “用外部环境促使企业成熟”

  ——本报专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

  碳税对于我国非常必要

  北京商报记者(以下简称“北京商报”):有人认为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的阴谋,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姜克隽(以下简称“姜”):近期有很多人对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提出了质疑,但是截至目前,该报告的绝大部分研究是没有被推翻的。气候变化正在发生,我们全人类需要对避免这个变化而做出努力,这个论调一点都没有变。

  200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4.2%,但是增长过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健康问题。作为一个睿智的政府,需要很好地平衡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局域污染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每天跟数字打交道你就会觉得很严重,每天吃的东西里面有多少汞,每天呼吸的空气中有多少PM2.5(可吸收颗粒物)。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环境健康标准,目前我们的现状与此差距较大。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已经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问题。”

  北京商报:您认为是什么变化致使碳税的声音越来越大?

  姜:曾经有一度,就是我们做能源税和燃油税的时候,连对低碳发展的认识还都不统一,所以说一谈到碳税就比较慎重。2007年我也曾对媒体说过,近一段时间可能不会实施碳税。

  但是现在环境不一样了,我们国家对于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重视。原来中国并没有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但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中国承诺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责任。中国也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从政策需求方面,对于一些新的政策包括碳税也提出了需求。

  北京商报:气候问题自然不可避免,但是征收碳税短期内对于全国经济是否会产生影响?对于国内企业将意味着什么?

  姜:我们制定碳税之初,并不想对中国的民营企业产生太直接的影响,而是希望通过一种长期的手段进行调整,使这部分企业能够更具竞争性。所以我们也在建议国家财政部尽早公布碳税的具体措施。给企业足够的时间,或者将企业改造的更加节能,或者改变投资方向。

  按照目前计划的10-20元税率,现在很难说有多少企业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更不会出现转型倒闭等现象,只能说一部分耗能较高的企业的增加值会明显下降。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这个税率可能会使年增长率下降2%-3%。

  北京商报:既然还是有影响,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实施碳税?或者说除了气候问题,您认为我国实施碳税还有何必要性?

  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出于我们国家节能减排的需求。回顾“十一五”期间,我们做节能减排做的很累。这一期间内,我们节能减排大部分还是以行政的手段来实现,下达减排指标,由地区或者行业来分解。

  前一段时间的经验证明,靠行政手段和国家政令来调整经济结构效果比较有限。但是税收能够非常好地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趋向合理化。

  另一方面,从淘汰落后产能的角度看,碳税会导致价格上升,价格的上升会致使消费量的减少,在产能过剩、需求下降的情况下,碳税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避免一部分企业盲目扩大产能,也可以使那些产能落后的企业负担更重而被市场淘汰。

  碳税直接影响的就是那些高耗能工业,必然引起高耗能的萎缩。过去我们曾经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解决高耗能问题,现在好了,税收是很好的政策信号,可以达到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北京商报:对于碳税,社会上普遍担心,认为新税种会增加民众的生活负担,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征收碳税不会导致明显的物价上涨或所谓通货膨胀之类的问题。总体上来说,税收可以用于补贴民生和进行宏观调控,如果假定其他的变量条件不变,合理的税收和设立良好的税收体系可能会导致其他的物价下降。政府可以对民生领域给予补贴。

  比如,农村要修路,这一成本如果由农村承担,可能会导致农产品的涨价,但是国家给予补贴以后,农村和农民的负担下降,农产品的价格就会降低。

  碳税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竞争能力

  北京商报:在节能减排的方式上,业界曾经提出过两个方式,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开始大范围宣传以后,有媒体就报道说中国放弃了碳排放权交易。您认为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在选择中是如何权衡的?

  姜:这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并不是二选其一的关系。碳排放权交易必须给碳定价,而碳税就是一个碳定价模式。只有当碳税高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才会权衡,是在市场上购买排放权还是选择交税。

  排放权贸易的实施尚存在较为复杂的先决条件,比如信息的披露。必须做到绝大部分企业都有信息报告制度,通过科学测量并公开碳排放量。也正是因此,碳税在短期内比碳排放权交易更容易操作。

  北京商报:普遍认为,节能减排将影响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节能减排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

  姜:我们认为中国并不是被动跟随着发达国家实施低碳经济,而是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它可以把中国经济提升到发达国家的范围里。

  因为如果没有气候变化,原来已有的技术,特别是高精尖的技术,如航天技术、高精尖技术等基本已经被发达国家瓜分了,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已经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但现在的机遇是,气候变化对于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需求。像电动汽车,原来发达国家已基本放弃了有关研究,而气候变化使各国对于电动汽车的研究又重新启动。在类似的这些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直接缩短。在这些新的需求方面,发达国家并没有形成很明显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经济是有好处的。

  北京商报:碳税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否过于激进?如何看待中国企业的适应能力?

  姜:中国需要打造一批强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我们不能具有只要能赚钱,不在乎是否落后的心态。这从长期而言是不健康的。中国现在的GDP发展太快,6到7年就翻一倍。在这样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打造一批成熟企业。

  我们需要通过宏观手段创造外部环境促使企业走向成熟。从全世界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拥有强力竞争能力企业的国家,其能源成本是低廉的。相反,一个国家的资源价格越高,这个国家的企业竞争性越强。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对企业长足发展有好处的。

  因为能源价格高会引导企业放弃高能耗的粗放式管理和生产,企业必然会想办法从技术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以前都是发达国家引领全世界的产品潮流,以后这个角色要由中国来担任。一旦我们国家的能源标准提高到比发达国家还高,我们的产品必然是更高水平的。

  北京商报:这一目标对于中国企业已有的水平来说,是否现实?

  姜:这是一个普遍的担心,很多人也认为中国是落后的。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技术目前已经非常强势。判断这个问题有几个指标,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加以验证。从外部研究来看,每年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所做的technology standing indicator(科技水平指标)证实,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我所看到的风能发电、光伏电力、超能电机等能源方面的技术已经不落后于任意一个国家,甚至在这些方面的技术上我们已经把世界上很多国家打垮了。

  这就是我所说的逼迫,事实上以上这些技术水平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近年来节能减排的目标。

  研发体制问题不容忽视

  北京商报:我们在向这一目标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什么问题?

  姜:正如前面所说,中国的技术已经开始具有国际竞争力,从普通的家电到新能源领域的风机、光伏电池等,我们国家在制造先进产品的技术上已经比较领先。但是,我们国家的研究开发体制还很落后。

  比如,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池,但是制造这种光伏电池的设备中国基本都依靠进口。其他方面,国家顶尖技术的实验室所使用的设备也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这就等于是技术的源头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这属于小批量产品,这种生产企业一年在全球的销量不会超过100套,而且投资非常高。自然而然的,在我国市场资金就不会流向这些领域。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靠国家科技体系的支持。图为资料图片 商报记者 张涵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