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碳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进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造纸信息  点击数3857  更新时间:2010/7/13 13:27: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面向未来:中国做出了积极的承诺

  2009年11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宣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此前一天,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减排目标远高于美国白宫之前所提出的17%的减排承诺。会议指出:“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中国正在采取多项措施,以保障这个数字到2020年能够实现。解振华特别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同时,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这就意味着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即便如此,解振华表示,中国减排的承诺不会改变。

 

  西方媒体普遍把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作出的这一承诺,看作是中国为对抗全球变暖而做出的贡献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项目负责人基姆·卡斯滕森表示:“中国宣布这一碳减排目标是个极受欢迎的消息。”绿色和平组织中国分部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认为:“这个数字的真正意义在于,中国希望努力以低碳方式发展经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发言人约翰·海伊说:“这将大大增强人们的信心。”

  中国政府始终认为,节能减排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在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就表示:“中国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切实努力……”因此,中国做出的碳减排行动,并不是由于其他国家率先采取行动、承诺降低排放,而是建立在对人类负责、对国民负责的基础之上的。

  不可否认,伴随着经济起飞、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近年的碳排放量有所增加。2000~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达9.1%,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的90%,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CO2排放占世界总量的1/3.从中国现在有8亿kW的装机容量,以煤炭为燃料的电站比重约占70%以上。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成为了“高碳经济”的代表。

  然而客观地看,目前的气候变化实际是由发达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累积的碳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间排放的CO2量,占到了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1950~2000年,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的77%。回顾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在历史上的CO2排放量是很低的。1904~2004年的100年间,中国的CO2排放量只占全球的8%;1950~2002年,排放量也只占全球的9%。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也不高,根据2004年的国际统计资料,中国人均排放CO2是3.6t,只有世界人均值的87%左右。这个数字也是发达国家人均的1/3,仅接近于美国的1/5.再则,中国的经济增长对CO2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很小,世界的弹性系数是0.6,中国只有0.38左右,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增加的CO2排放量较小。

  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当中,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难以避免。而最近15年,早已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仍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1%。此外,中国的出口产品由发达国家进行消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由中国买单,这大体占中国排放总量的14.5%~24%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的CO2排放总量当中,为别人“买单”的部分就占了近两成。

  虽然依据《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并不需要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而且如上分析,中国的人均排放、历史排放都较低,但中国政府仍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寻求减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并承诺不重复发达国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发展老路。

  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透露,中国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具体指标将被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将会更高,减排力度也会更大。

  在2009年11月25日由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除了做出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承诺,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此次会议还要求,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系列详细的规划说明,中国的承诺不是空话,而是积极的行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