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碳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进程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造纸信息 点击数3857 更新时间:2010/7/13 13:27: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多个场合表示,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目前已达成共识: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回顾2009年下半年来国际上的各项重大会议,2009年11月14日闭幕的APEC会议、11月7日闭幕的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10月30日闭幕的欧盟首脑会议、10月18日闭幕的主要经济体论坛、9月25日闭幕的20国集团(G20)第三次金融峰会、7月28日闭幕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7月8日闭幕的8国集团(G8)峰会等,不难发现,这些会议无一例外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了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事实上,中国正在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相继建立便是迈出的一小步。2009年3月28日,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在武汉成立;8月16日,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虽然这些交易所都只是企业行为,还只能从事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碳交易,但他们正在尝试涉足自愿减排碳市场。 总体来看,中国正在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但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薄弱。比如,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造成了我国资源消耗强度大,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我国在碳减排技术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并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容易受制于人:在碳交易市场,我国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没有碳交易定价权,相关的碳交易金融衍生品极度缺乏。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8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达1264亿美元,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只有约54亿美元(按交易量占比估算),只占全球市场的4.27%。同样代表1tCO2减排额的EUA的价格,在2008年8月价差达到10欧元,即使因为金融危机两者的价差缩小,目前两者2012年到期的期货价格还有3~5欧元的价差。按我国2008年所占碳市场的份额粗略计算,我国仅因价差(按10欧元计算),一年中便有约33亿欧元的碳资产流失了。 展望未来,针对低碳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上述薄弱环节,我国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将会失去竞争力;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需要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使价值分布向低碳技术环节倾斜;从区域的角度来看,要发展低碳工业园,开拓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区域,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要鼓励低碳产品贸易、低碳技术贸易,但要反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由而设置的各种“绿色壁垒”;从国际金融的角度来看,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