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校自然科学知识生产能力分布
作者:王中宇  文章来源:科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0 16:12: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研究型大学”

    在高校里自然科学知识生产能力高度集中,如果我们要求既覆盖50%以上的综合知识生产能力,又覆盖每个领域50%以上的知识生产能力,则可识别出以下高校(见表三):
这张表里,除了前述9个提供50.1%综合知识生产能力的大学外,加上了所有为各领域提供50%知识的最靠前高校。这22所高校占所有涉及自然科学高校的12.5%,但提供了72.7%的知识生产能力,包括数学的60.9%、物理的79.5%、化学的81.4%、地球科学的69.6%、生物的76.5%、农林科学的66.2%、医药卫生的73.0%、工程技术的66.8%、环境科学的80.3%。因此它们既覆盖了知识生产的主体,又有效覆盖了每一个领域的知识生产。

    表中的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整体实力偏弱,但在数学领域处于提供50%知识的前列,其贡献不低于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中南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则在医学卫生领域举足轻重。

    由此,我们发现,以知识生产为首要任务的学校客观上很少。如果称其为“研究型大学”,那这种大学的首要任务是生产默顿意义下的科学知识,而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默顿意义下的科学知识生产者。

    作为“研究型大学”,其定位需关注以下几点:

    1.社会职能:生产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知识生产者。

    2.教师:主要看生产科学知识的悟性、能力与业绩;学校投资重点在吸引、培养各领域大师,而非广建高楼大厦。

    3.学生:毕业生主要进入学术单位,故应根据学术单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确定招生数量,而不应跟着潮流膨胀规模。所招学生应是痴迷于自然科学知识、迷恋学术生活者,而非官商之材;对某一学科有特殊潜质者,应不受规范划一的“入学资格”限制。

    4.校风:“研究型大学”是培育学术精英的地方,这个群体的道德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故应坚持高的道德标准。同时,自由为学术的生命,“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贺麟,西南联大哲学教授),而学术自由的关键在于摆脱官商的摆布。

    由此可见,“研究型大学”应聚集的是一个国家中极少数高度理性的学术精英,这个群体的水准、见识、视野、胸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理性认识能力。让这个群体在官商价值标准的左右下鄙俗化,势将从根本上损害国家的未来。

    “平民大学”

    至于对知识生产贡献总量不足5%的107所高校,它们绝非可有可无的鸡肋。 统计年鉴显示,到2004年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绝对多数,高达58.24%。在我们的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转移的历史过程中,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使之具备在工商文明中的生存能力,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任务。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的我国6岁以上人口中,研究生仅0.1%,本科生仅1.2%,大专生不过2.5%,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总计不过人口的3.8%。即使经过历年的“扩招”到2004年,各种渠道(包括自考、网大等)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总计也不到500万人(498.5万)。

    由于毕业生就业困难,“扩招”已受到广泛的质疑。然而即使我们维持2004年的高等教育人员输出量十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在人口中的比重也不过增加3.8%,总量也不过7.6%。而这个比例在韩国已达37%,在日本高达48%。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从长远看,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在落实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平民化。这将是本世纪无法回避的战略任务。

    可见问题不在于“扩招”,而在于将“扩招”作为“启动内需”的手段、作为敷衍就业困境的手段。内需不足和就业困境是“资本利润极大化”原则的必然产物,行政力量对“利润极大化”的“保驾护航”则大大加速了困境的来临。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不在教育领域,而在经济、政治领域。

    由此,这107所高校承担的历史使命必然是高等教育平民化,是为绝大多数国民培养在工商文明中的生存能力。这一使命能否完成,事关国民的整体素质,事关国家是“崛起”还是“陨落”。

    作为“平民大学”,其定位需关注以下几点:

    1.社会职能:塑造未来公民社会的主体人群,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使尽可能多的国民具备在工商文明中的生存能力。

    2.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培养新时代的国民。

    3.学生:毕业生主要进入社会各行业,从事各种职业。

    4.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而非学科体系。因而研究就业态势、掌握各行业所需素质、能力是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也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持续系统关注的方向。

    5.校风:“平民大学”的校风就是未来国民的民风。学校决不应办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地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社会伦理、公民责任、人际沟通与合作、心理素质,这些是所有这类学校都应认真对待的“共同科目”。如果“研究型大学”可以容忍一些人的怪癖,“平民大学”则必须将“社会化”作为教育的基石。

    由于我们有13亿人口,由于我们不得不从农耕文明转向工商文明,真正需要持续扩大规模的,主要是这一类学校。然而,这种扩大并非简单地扩大现有学校的规模,而需考虑人口分布、就业分布、资源利用效率等多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