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校自然科学知识生产能力分布
作者:王中宇  文章来源:科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0 16:12: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行业、地区大学”

    此外还有47所高校处于中间状态。对默顿意义下的自然科学知识,它们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并不构成其主体。

    对社会而言,默顿意义下的自然科学知识并非知识的全部。作为一个行业、地区差异极大的大国,每个领域和方向上都有无数需要研究的问题。判定这些问题的价值,主要看它对相关行业、地区发展的意义。如果这个群体中的学校各自致力某个行业或地区,它将有可能成为其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知识(不局限于“学术”知识)生产者,同时成为各级骨干的主要培养者。

    作为“行业、地区大学”,其定位需关注以下几点:

    1.社会职能:为某些行业或地区生产实际需要的具体知识,并为其培养各级骨干。

    2.教师:科研的重点不在于学科前沿,而在于实际问题前沿。

    3.学生:毕业生主要进入相关行业或领域,并具备成为各级骨干的潜力。招生规模主要取决于相关行业或领域对各级骨干的需求。

    4.校风:培养各级潜在骨干,最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系统的整体视野,动态、发展的观点,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进一步的思考

    对自然科学知识生产能力的分布,本文描述的图景显然是粗糙的,因为只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指标。而且,对文、理、工、商各类高校,均应度量其知识(不局限于默顿意义下的知识)生产能力的分布,而不应局限于自然科学。

    笔者的意图不在于给具体的学校定位,而在于指出知识生产能力分布高度集中的客观现实。由此我们发现在“高校”这个大概念下,除了有文、理、工、商这样的分类角度外,还可从知识生产和培养对象角度分类。而清晰认识到这种分类的客观存在,对高等教育的规划、管理意义重大。不同类型的学校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与空间,应强调不同的价值侧重点,从而有不同的评价准则和管理模式。
从社会整体需求角度看,各类学校都是必要的,无所谓高低贵贱。而认清这种分类的客观存在,可以澄清许多困扰高等教育的迷雾。

    高校到底应该以科研为中心还是以教学为中心?在“研究型大学”,无疑必须以科研为中心,而在“平民大学”教学必须是中心。由此导致招聘、评估教师的不同标准。

    高校到底应该扩张还是收缩?“研究型大学”服务于学术研究,高速扩张必然导致学术水准下降;而“平民大学”服务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以我们人口之众多、整体受教育程度之低下,扩张必然是长期的战略趋势。

    投资重点到底应在何方?在二十余年高度精英取向的投资实践之后,服务于整体国民素质的“平民大学”无疑必须是投资重点。而“研究型大学”必须戒除圈地、盖楼、铺摊子的嗜好,回归西南联大梅贻琦校长的路线:“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校风定位的基础何在?“研究型大学”必须坚守学术自由,为此从校长到教员必须保持布衣本色。让官商充斥这类学校,为官商披上学术锦袍,其结果必定是“斯文扫地”,整个民族必将因此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平民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将以农民为多数的国民培养成现代社会的公民,因而“社会化”必须是校风定位的基础。而“行业、地区大学”客观上是社会各级潜在领导者的培养所,因而责任感、全局意识、务实作风必须是校风定位的基础。

    学校应按何种指标评价与比较?“研究型大学”应以学术知识的生产为主要指标;“行业、地区大学”应以对相关领域的整体影响力为指标;而对“平民大学”则应评估其消耗单位资源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社会化”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比较指标。分类总是单调而刻板的,而现实是复杂而丰富的。笔者不奢望完成对高校的分类,而是希望有人注意到这样的分类角度,并从这样的角度思考各种困扰我们高等教育的问题,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建设更趋理性,使社会用于高等教育的资源更有效率。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