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汽车新能源技术:差一点就是不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1CN汽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7 12:34:1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电:存储使用遗憾多

  特点:发展潜力极大。

  瓶颈:电池使用寿命短,回收不完善,成本高与其它能源相比,电可能是目前历史最为悠久的“新能源”。

  电能在各个领域应用有目共睹,在汽车领域,电也一直作为能源供应的方式之一,但它作为车辆的动力供应来源却是在近年才得以发展。电动汽车是以自载蓄电池为电源,依靠大功率电动机提供动力的新型交通工具,具有清洁无污染、能量转换率高、结构简单、使用和维修方便等优点。虽然它优点很多,但被推广采用的缺陷也很多,限制其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一直未能如人所愿,而

  且难回收,容易造成污染,此外其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汽车是使用

  年限相对较久的消费品,作为动力来源的电池也并非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但在这个杠杆上,成本和技术一直难以得到合理的平衡。作为这一问题的另一方面,电池的存储量也让汽车厂商感到遗憾:汽车的长距离运输需要消耗的能量之多,往往是电池技术难以逾越的难题。到现在为止,电池车一次充电的续航距离也仅在500公里左右,而电池价格之贵让其无法量产。电池车的这一难题,汽油车却早就轻松解决了,这不能不说是它的遗憾。

  而在动力输出方面,“温和”的电能在目前也难以和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相媲美。

  此外,在电池的回收上,这一“新”能源的使用也让人心存忐忑。利用新能源,无非是为了缓解现实中的石油紧缺和环保问题。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空间不大,处理不当的话污染程度非常高。

  氢:存储技术成为关键

  特点:最具有现实尝试性。

  瓶颈:车载氢燃料缺乏有效的安全的储存技术,并且氢燃料箱体积过大,会严重影响到车辆的性能。

  国外一家经济研究中心通过大规模市场调查得出结论。氢燃料汽车在2008年以后,市场保有量将得以大幅增加,预计截止到2010年,全球所有氢燃料汽车的普及数量将达约4万辆。氢的来源很多,水、空气、植物等等都能派上用场,这一特点早就受到了不少汽车厂家的重视,其前景看上去非常美好,被视为最具尝试性的新能源利用似乎毫不为过。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氢作为汽车能源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它的安全储存。

  作为汽车燃料,氢的储存量必须达到使用的要求,但氢在常温下体积太大,而且容易在空气中燃烧,所以如果技术上不成熟,那么氢燃料汽车将更像一个可以随时移动的炸弹!

  科学研究发现,安全液化氢必须在零下253摄氏度的低温中才得以保存,与此同时,氢还具有一种特性,能像海绵吸水一般依附在金属中,并能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出来。为此,科学家曾试验利用金属氢化物来贮氢。在这一技术上,美国能源部曾表示,氢燃料比重必须达到整个燃料箱重量的6%,才能保证氢能汽车每消耗一箱燃料所行驶的里程与普通的“喝油”汽车一样。但是,金属框架材料往往需要利用液态氮来保持-198℃的超低温状态,但当动力系统需要燃料时,金属氢化物又必须达到300℃的高温条件才能释氢。但是极端的温度条件却是普通的车辆无法控制的。如果在使用中造成泄漏,其危险将不可估量。

  太阳能:想说爱你不容易

  特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具环保性。

  瓶颈:技术发展尚需时日。

  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主要方式,既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在来源上还充足到可以无需考虑。但在大规模推广使用,却面临着最大的技术问题:太阳能的采集技术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国内的汽车行业,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能源产业陷入了一个死结:一端是没有核心技术、只能重复低端加工的无序竞争环境,另一端是缺乏用户认同、萎靡不振的消费市场。这一难题其实在国际上所谓“技术先进”的国家也同样需要面对,区别仅仅在五十步和一百步之间。

  近年来,国际上太阳能电动车比赛风靡全球,使得这方面的技术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在比赛中,人们看到了千奇百怪的太阳能车,但仅仅是从猎奇的角度去欣赏,因为它们离实际生活还很遥远。太阳能车需要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来吸收阳光,再把阳光转化为电能。以最为普通的桑塔纳轿车为例,一辆车所需的驱动力大约在70kW左右,而太阳能的功率非常小,一平方米的能源仅为1kW左右,以转化率为20%算,最高的也才能得到200W电能。就算整车任何地方都能吸收太阳能,其转化后的能源也无法满足其驱动力的需要。

  马自达曾经在车展上展出过一款名为“先驱”的概念车,该车配备了内置染料增感型太阳能电池的玻璃车顶,并且运用了高端技术,使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转化率为6%~7%,基本上可以满足该车的动力需要,但在成本上,这款车也还不适合量产。

  面对如此丰富的能源却不能加以利用,其遗憾程度确实让人叹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