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绿色出行”能否常规化?
作者:杨磊 邓翔…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5 16:23: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绿色出行’的核心是自愿”

  家住龙岗,在深圳福田区上班的丁先生说,“绿色出行”曾让他感受到了深圳市民“办大事”的觉悟和能力,但对于深圳这座城市而言,想要依靠动员或者限制,来实现“绿色出行”的常规化,难度相当大。

  “小恩小惠起不到什么作用”,丁先生说,别说是精神上的奖励,就算深圳交警部门出台了“停驶减分”措施,愿意放弃驾车的市民也只是凤毛麟角。此外,对于市民是否存在停驶的情况,交警部门想要核实难度也非常大,“只要有车主不诚信,这个措施执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丁先生同时表示,类似提高停车收费的措施,也不是推动“绿色出行”的长久之计,而且会大幅增加市民的负担。“现在深圳的停车收费不便宜,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愿意开车,就是因为公共交通不便利”。

  丁先生表示,志愿“绿色出行”是深圳的一个创举,也是大运会留下来的财富。“绿色出行”在大运会时期的成功,是行政手段加上临时放假等一系列难以持续作用的手段起到的效果。“你做一个设想,现在开车的人中,有一半的人放弃私家车,这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尤其是高峰期的地铁,会挤成什么样”,丁先生说,公共交通真正完善了,政府部门不用动员,也不用增加机动车使用成本,市民自然会放弃开车,这才符合“绿色出行”的自愿本质。

  “绿色出行需靠完善公交”

  家住福田的李小姐,前不久刚给自己买了辆车。李小姐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她经常要到南山、龙岗等地开会。因为坐公交车太堵、太慢,所以之前她主要是乘地铁,“虽然时间上赶得及,但是却很辛苦”。

  李小姐举例说,她最经常去的地方是深南大道上的“五洲宾馆”,可若是坐地铁去,就会很麻烦。“地铁只能坐到香蜜湖,从地铁站出来之后,还要走十来分钟的路”。

  和李小姐一样,身处关外的宋小姐感受更加深刻。

  宋小姐家住龙岗布龙路附近,而上班却在南山科技园。宋小姐告诉记者,如果她是乘地铁上班,只能坐到西丽站再转公交,而由于早高峰公交难等,经常要耽搁大半个小时,为此她上班经常迟到。

  除了地铁,乘公交也不方便。宋小姐告诉记者,距她所在小区最近的杨美村公交站台,一共有12路公交车,不过分布却不太合理――通往原关内的公交车尤其少,其中通往福田区的只有312路一趟车,而通往宋小姐公司所在地南山区的,也只有329路一趟车。

  “不仅车少,而且经常满员”,宋小姐说,她所住的小区有数千名住户,遇到早高峰,公交车很难挤上去。

  记者手记完善“绿色交通”推动“绿色出行”

  志愿“绿色出行”是大运会期间,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向全市市民发出的倡议,这一打破行政强制,充分发动市民参与的交通管理创举,充分展示了深圳市民的公民素质,体现了“志愿者之城”的良好形象。大运会结束后,对“绿色出行”的成果进行总结,将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制度化、常规化,不仅有利于“弘扬大运精神”,对于破解深圳面临的交通拥堵,也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对“绿色出行”常规化的方式做了诸多假设和探讨,并采访了多位市民对“绿色出行”的态度和观点。采访中,“绿色出行”几乎成为所有市民的共识,但该措施常态化的执行,还需解决不少问题。对于有车一族而言,政府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务,在价格上还算不上经济,接驳仍显不便,机动性也有欠缺,甚至乘坐公共交通也谈不上舒适。即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绿色出行”的举措,也顶多让有车市民被动接受。对于没有私家车、已经坚持“绿色出行”的市民而言,他们买车的冲动,没有因为拥堵变得更少,甚至不少人在积攒经济实力,随时准备进入购车大军。

  基于现实的情况,“绿色出行”的常规化,必然建立在对“绿色交通”的改善上,尤其是交通微循环薄弱环节的完善、交通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及交通服务的舒适性。任何行政鼓励和行政强制,都只是权宜之计,只有公共交通所能提供的出行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超过私家车,市民固定的出行习惯才能被打破,“绿色出行”才能真正成为“志愿”。

  策划/吕冰冰 杨磊 统筹/杨磊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磊

  见习记者 邓翔 张仁望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