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碎语
找回自我,怎么样?
◆汤旖
几年前,关于电子机器人、人工智能方面的电影层出不穷,例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这类电影大多是反映在科技高度发达、机器人普遍运用在各领域后,人类失去了自我生存能力,被电子机器人控制的故事。
虽然电影的情形目前不会在现实中出现,但是我们的生活似乎已受制于另一物——“电”,电话、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电梯……“电”与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身处科技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忙碌的插电生活,手机始终开着,电话线更是不会拔掉;电视经常开着,不是为了看什么节目,只是因为无聊或者懒惰,便宁肯做成个沙发“土豆”,也不肯到户外晒晒太阳;电脑就更不会关掉,不去网上看看热闹,这一天就好像过不下去;吹着空调足不出户;任何食物都可以丢进微波炉加热;任何衣物都可以扔进洗衣机;没有耐心让头发自然风干;平日依靠电脑打字,几乎已经不会提笔写字了……
随着各领域中各种电器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电器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有些人甚至患上了电器依赖症,比如“手机依赖症”。患有这种依赖症的人对手机有极强的依赖心理,离开手机就会坐立不安,没有电话打来就焦虑万分。据心理学家分析,这类人一般性格比较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常希望通过打手机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一旦失去这种联系就会产生心理不适。而对电器高度依赖的背后,是电能的大肆消耗,资源的大肆消耗。
难道我们的生活只能被“电”所控制吗?如果不插电,生活还能继续吗?
格瑞·西门和科林·毕文这两位“不插电”生活的实践代表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一问题。格瑞·西门从1980年开始持续29年“不插电”生活,算得上是早期的代表。他所认知的“不插电”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无为”和“少为”的生活方式,在拒绝使用电力的同时,利用自然物件和人工劳力替代,但尽可能地减少向大自然的索取,尽可能地降低向大自然的排放。科林·毕文的“不插电”实验生活虽然只持续了1年,但他自己开发设计了许多有趣又环保的物件,例如利用骑自行车榨水果汁、蔬菜汁。他们的努力向人们证明了一件事——低碳、低排放的“不插电”生活方式不仅能进行,还可能给人们带来以前体味不到的幸福与快乐。
身处于城市中的我们可能无法舍弃电灯,没法完全舍弃网络,但是也许能挑个周末,不插电,关了手机,闭了电视,合上电脑,抛开琐事,与家人一起露营,与朋友一道追逐落日,牵上爱犬户外信步,提起钢笔写封信,抛开打印标准的宋体,品味笔墨之香……
目前世界各地都有人组织和推广“周末不插电”运动,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让心灵回归平静。很多参与者都是年轻人,特别是办公室“白领”,他们都喜欢利用“不插电”周末去户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常选择的活动有远足、露营、钓鱼、烧烤等,还有一些人甚至到郊外的农庄去种地,过一把农夫瘾。据一些户外运动俱乐部统计,近年来参加户外运动的会员成倍增加,新增会员中,将近3/4的都是在办公室工作的年轻人。俱乐部每个星期都有活动,报名人数只增不减。
家庭生活离不开插座,工作岗位离不开插头。下了班,放了假,就让自己不插电吧。适时拔去插头,与电脑隔绝,给自己留些空间和时间。诸葛先生躬耕南阳,却并未耽误其三分天下之伟略;陶渊明佳作为后人千古吟诵,不也常采菊自娱吗?
其实,充电与拔电仅是控制生活节奏的一种形式。适时地不插电,拔掉网络,也许你会连上内心。失去了电力,反而能在生活中重新找回自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