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品种甘薯营养含量也不同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称为微量营养素,这类物质的缺乏会导致“隐性饥饿”——营养失衡。我国营养失衡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0%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春义,近日介绍了应对隐性饥饿的有效途径——生物强化,通过农业育种改善食品营养结构。
吃得越好营养越失衡
隐性饥饿没有饥饿感
如今,都市人吃得越来越好,却面临营养失衡导致“隐性饥饿”。张春义研究员介绍说,如果人体内蛋白质、脂肪及糖类不足,人体有饥饿感,一定会找食物吃;如果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人并不会感到饥饿,这就是“隐性饥饿”。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是在富裕的地区,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但由于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钙、铁以及维生素A、B1、B2等微量营养素缺乏,营养结构失衡导致的营养不良同样存在。张春义研究员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隐性饥饿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微量营养缺乏(铁、锌、维生素A等)现状相当严重,维生素A缺乏占总人口的45.1%;49%的人群锌摄入量不足;患缺铁性贫血症的人口在5岁以下儿童中占22%、成人中占11%,农村孕妇中占41%。
隐性饥饿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进而可以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损失,也是对公费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险事业的严峻挑战。
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微量元素明显低于国际水平
来自中国农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栽培的水稻、小麦、玉米,甘薯品种中,铁、锌、维生素A等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国际水平。
小麦绝大部分品种中平均铁、锌含量低于30ppm,国际水平已达70ppm(百万分率)。
水稻铁含量平均低于12ppm,国际上的可达到24.4ppm;锌含量低于25ppm,国际水平达41ppm。
玉米铁锌平均含量低于30ppm,也明显低于国际水平。
而在其他一些贫困地区种植的玉米、甘薯品种中维生素A含量几乎为零,而国际上高的可达65.95μg/g(微克/克)。
通过育种提高作物营养含量
张春义研究员说,目前解决“隐性饥饿”有几种途径:食物强化;营养药物和生物强化,而生物强化是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
所谓生物强化,就是通过育种手段提高现有农作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生物强化作物一旦育成,只需直接替代原有种植品种,可迅速大面积地推广。隐性饥饿患者在正常饮食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营养的改善。
张春义说,我国正在培育农业新品种,不仅培育出微量营养素含量远远高于过去的甘薯类型,而且在北方冬麦区开始广泛种植京东8号、济麦26、中优9507等富含铁、锌的小麦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