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心理专家:疏导"心理堰塞湖"是一项系统工程
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7
 

 

资料图片

 

    “这是什么?”“这是梯子车,梯梯可以爬到楼上去。”5岁的浩浩终于动手在一堆玩具中拿了一个云梯车。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身为警察的蒋红玲却还是感动不已,因为浩浩抗拒的心理开始有了松动。

    蒋红玲也是一名高级心理咨询师,这两天,她的身份是“全国团组织12355赴川抗震救灾心理咨询师服务团”的志愿者。浩浩就是她开展心理援助的一个典型个案。

    专家预测,大灾之后,30%的人心理创伤将持续几十年,如何及时有效地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助,十分必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团中央陆续从各地组派由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组成的心理援助团。截至目前,他们已在绵阳、绵竹、都江堰、彭州等地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工作了近一周时间。

    应对这么大的灾难谁都没有经验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中国林业大学老师朱建军……这一行人从北京到成都,一路上碰到了很多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心理辅导团队赶往灾区。这些心理学界的专家级人物一路受到很多关注,民间团体人士认出他们后便纷纷请教到灾区后应该如何开展工作。

    2004年,黑龙江省沙栏镇沙栏小学105名学生在洪水中不幸遇难,家长们痛不欲生。当时,杨凤池第一次以个人身份介入,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治疗遂引起红十字会的重视,杨凤池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援专家委员会委员。

    杨凤池介绍,一般来说,在灾后的72小时内,对人的心理属于强烈冲击期,常表现为木僵状态;随后进入防御期,表现为否定、愤怒。越早介入,人们的心灵所受到的打击和创伤就会越少,因此“心理救援应该与生命救援同时展开”。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这次特大地震灾难后的心理援助,专家们还是表示:“谁都没有经验。”杨凤池向团员们提出:“我们要做专业性的、实在的帮助,要起示范作用。”

    5月21日上午,与先期抵达的唐山和重庆的心理志愿者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后,心理专家开始进入绵阳九洲体育馆展开工作。情况与预想的并不完全一致。

    九洲体育馆安置了近两万名受灾群众,先前尽管已有心理辅导人员介入,但需要心理辅导的受灾者目标并不明确。

    “在目标不明确、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心理援助不如不做。”朱建军老师坦言,有的志愿者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在进帐篷沟通时,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发生过被赶出来的情况,这样反而会让受灾群众形成“二次心理障碍”,造成新的心理伤害。

    这些一流专家第一天在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调查、排查后认为,在灾民安置点,干预方式难以控制,难以把握,结构化组织难以建立。杨凤池、朱建军等人果断决定,在这样的场景下,不要冒昧地去探寻受灾者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要紧的不是让志愿者做心理咨询,而是心理专家首先学做志愿者,通过很自然的服务方式,发现和接近需要心理救助的个体,逐步介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要好心办坏事。

[1] [2] [3]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