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控烟新规已迟到数年
烟草、烟雾污染环境、引发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大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100天执行“禁烟新规”,要求体育场馆、健身场所和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场所实施室内及室外禁烟,同时餐厅、宾馆、饭店、度假村等公共场所应实现室内禁烟。彼时,北京市爱卫会曾欲“趁热打铁”,表示在2009年,最晚2010年出台禁烟法规,并实现公共场所的全面禁烟。
但控烟运动的发展未能尽如人意,在奥运会结束不久,1020家无烟餐厅、218所无烟医院、6.6万辆无烟出租车即自动松绑“复燃”,明显位置张贴有禁烟标志的网吧也好,未摆放烟具的港式茶餐厅也罢,吞云吐雾的现象日益增多。因缺少上位法,承担控烟工作但却无执法权的爱卫会面对违规吸烟者也束手无策,除了劝导,还是劝导。
时至今日,距1995年制定的《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出台已有17年之久,控烟新政迟迟未出台,烟草危害却未见减轻。卫生部门统计显示,我国吸烟者3.5亿,占世界烟民的35%,受二手烟危害者更是高达7.4亿。仅在北京,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人群吸烟率为34.3%,其中男性60.2%,女性4.8%,均高于2002年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烟民低龄化、公共场所烟难禁、吸烟区形同虚设……作为全力打造世界城市的首都北京,其控烟工作与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去年7月,市政府制定的《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把控烟工作列入五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前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的目标;并将《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作为法规预案研究项目。
或可期待,短暂的“无烟奥运”后,北京将开启全新的无烟时代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