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支持农业,你监督、我种菜
广州“新农人”卖菜记
祺丰市民农园的庄主杨学彬曾远赴日本留学,学习农业。如今,杨学彬决定亲自动手救救自己的餐桌,也帮帮中国的农民。C SA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模式。于是几个人在城市的边缘心甘情愿当起了农民,开始在社区卖菜,探索社区支持农业在广州的新道路。
盛夏的午后,阳光耀眼。李俊站在番禺丽江花园小区里,撑着一把遮阳伞,照看着新开张的小档。穿着白T恤,牛仔裤的他,名片上印着某计算机公司的头衔,拿在手上吆喝的却是黄瓜空心菜,看起来多少有点“不搭”。
2012年五一期间,李俊和同伴开始在小区内摆摊开市集,推广来自祺丰市民农园的有机蔬菜。五块钱一把,虽然有人嫌贵,但也有人觉得他们卖的蔬菜很清甜,很放心。
在微博上李俊给自己贴上了“新农人”的标签。他卖菜,却又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菜贩。尽管档口的小桌子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蔬菜,但多数是“送”,立在档口前的易拉宝上写得很清楚,现在是“会员招募”。只有入了会才能享受新鲜采摘直送到家的服务,会员的套餐价格根据家庭人数和配送次数不同,从400元到上千元不等。李俊在推广的是时下在大城市里日渐兴起的C S A (C o mmu n itySupported A griculture)农业模式。
C SA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1965年,日本的一群家庭主妇开始关注农药对食物的污染,她们发现加工和进口食品越来越多,相应地,本地农产品(7.03,0.29,4.30%)却越来越少。于是,她们便与有机食品的生产者达成了一个供需协议。这就是被叫做T eikei的制度(T eikei是有共识或一起合作的意思)。这一理念后来传播到北美和欧洲,并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下非常流行的C SA模式。
在C SA的概念里,农户和消费者的关系是互信和友好的。农户承诺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等。
丽江花园活跃的社区氛围成为了最好的试验田。“我们承诺采用无农药的种植方法,而会员则牺牲掉了一些个人需求,比如菜价恒定在20元/斤,不能总是依据喜好选择配送品种和数量等。”开张十余天,李俊已经成功吸纳了南浦岛内的40多户业主,对未来的发展他显得信心满满。
“新农人”餐桌自救
这几年,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物理距离不断增加,绝大多数消费者远离了食品的生产过程,也失去了影响它们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加工和保存技术的日新月异。如此恶性循环,食品危机成了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
祺丰市民农园的庄主杨学彬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二十年前,他还未远赴日本留学,那时国外的农产品还需要在中国生产。可如今,情况反了过来,似乎只有进口的才是安全的。2010年,在几名股东的支持下,杨学彬在番禺海鸥岛上开垦了180多亩田地开始种植有机蔬菜。经营一家计算机公司的李俊也加入了进来。就这样,几个人顶着风吹日晒,放下海归和老板的身段,在城市的边缘心甘情愿当起了农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