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艺珺 唐烨 本报实习生 张腾扬 本版绘图 吴名遂
7月18日是入伏第一天,上海结束了连日的凉爽天气,气温又攀升至30℃以上。明天将迎来大暑,入夏以来,随着一波波的气温小高峰,各大防晒用品成为商场柜台的主角。记者走访了多家商场、超市以及网店后发现,今年打着防晒旗帜的用品种类繁多,销量也节节攀升。也许你早已提前备好了许多防晒产品,搜集了各路防晒方略,但你真的了解“防晒”吗?防晒度夏能兼顾有效和时尚吗?
又爱又恨的防晒霜
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会严重提高患上皮肤癌的风险。因此在夏季,很多人在出门的时候都会擦上一层防晒霜,减低阳光对皮肤的刺激,并希望借此预防皮肤癌。不过,防晒霜就像一把双刃剑:盲目依靠它的人,涂抹后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甚至受损;只有了解它、懂得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防晒霜发挥真正功效。
防晒指数别“攀高”
在南京东路一家百货商店,一楼化妆品专柜销售人员告诉记者,6月中旬以来,防晒系列的化妆品日销售额比平时多2倍左右。记者发现,粉饼也标有“防晒”功能,就连唇膏、润唇膏都注明有“防晒”指数,而这些打着防晒旗号的化妆品卖得格外的好。
防晒化妆品,是否防晒指数越高越好?记者走访多家商场发现,多数防晒霜的SPF值在20-30之间。也有部分品牌所标防晒指数已经超过30,有的甚至达到40、50。商场导购告诉记者,高倍防晒霜卖得非常紧俏。
据了解,化妆品防晒成分大都是由氧化锌、氧化钛等化学物质组成,很多人单纯地认为SPF数值越高,防晒效果越好,其实不然。按照规定,防晒化妆品最高不能超过SPF30,如超过该标准是不符合要求的。
但市场上像 SPF35、SPF40、SPF50这样的高倍数防晒品为何存在呢?专家表示,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普遍认为防晒指数越高防晒效果越好的心理,大力推销SPF值偏高的防晒产品。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防晒品的最高防晒系数不得超过SPF30。日常美白保养只要选用SPF值在8—15的防晒品,并不需要太高的防晒系数。只有从事经常性户外活动,才用SPF值在15以上的防晒品,来抵挡紫外线对肌肤的损害。一味追求高倍数防晒霜,反而会造成肌肤不必要的负担。
可致皮肤癌是危言耸听吗?
抹防晒霜不仅为了防晒黑和晒伤,也为了降低患皮肤癌的风险。但英国《每日快报》不久前报道称,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在 《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杂志上发表新报告指出,防晒霜中某些化学物质本身就会导致皮肤癌。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防晒霜,但是皮肤癌病例却日益增多。其重要原因可能就是防晒霜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一旦被皮肤吸收就会成为致癌因子。
不过,美国的个人护理产品协会对这些研究表示质疑并指出,大部分防晒产品上市前都经过长期安全测试,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有效保护。
对此,专家说,如果护肤品中含有苯酚,的确会刺激皮肤,加速皮肤老化,甚至致癌。但在我国,大部分防晒产品都经过国家的严格检测,不会含有苯酚;棕榈酸的含量也肯定是在国家标准以下。
专家提醒,敏感肤质应选择物理防晒霜。物理防晒霜主要成分多是氧化锌和滑石粉,也因为这样导致涂抹层较厚,透气性较差,看上去总是白白的一层;化学防晒霜的成分标注上较复杂,通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例如绿氨基苯甲酸等。化学防晒霜透气性较好,涂抹后感觉轻薄许多。物理防晒霜对皮肤伤害较小,化学防晒霜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较大。不论哪种防晒霜,每天回家后一定要清洗干净。
小编点评:虽然部分不合格的防晒霜会有增加皮肤癌的危险,但是防晒霜对防晒的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不可因噎废食。消费者一定要选择大牌、合格且适合自己的产品,同时做到合理使用。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