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城市有机农夫收获健康菜
Eedu.org.cn 作者:孔悦    文章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19
 

  2 回归养殖,明晰市场思路

  “我大学毕业时曾下定决心再也不养猪了,但造化弄人,现在还是在养猪。”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书的丁志民到昌平猪场去做毕业论文,一待就是半年。当他坐公交回农大的时候,发现周围的人都离他两米开外。他当时很纳闷,后来才知道自己身上满是猪圈的臭味。“我也算久入鲍肆不闻其臭了,之后我就觉得做这个太没尊严了,脏,累,薪酬还低。”说起往事,丁志民一脸苦笑。

  “我原来的专业是动物营养,后来又学习了人的营养,拿了高级公共营养师证书。我发现人们对自己的营养知道得太少了。这也是我下定决心办农场,搞有机农业的原因。我想提供给人们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就这样,丁志民和朋友在京密引水渠旁创办了占地150亩的慈心家园农场。

  “这块地原来是个果园,一开始我们也没养猪,除了照顾果树外,养了两千多只鸡。我们坚持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丁志民介绍。他们开始没有研究市场,结果水果和鸡蛋都卖不出去,苹果掉了、老了之后都一车车喂鸡了。后来种的蔬菜命运相同,小部分送朋友,大部分自己消化了。

  2010年,丁志民觉得种植不是自己的强项,于是又回归养殖。他们用“发酵床”来养猪,生态,环保。但由于他养的猪没有用激素、瘦肉精,出栏晚,肚子大屁股小,膘厚,猪贩子都不愿收,销路也很差。

  直到2010年9月,丁志民从西藏林芝地区引来了品种优良的藏香猪,尝试系统化、集约式放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猪饲料都是玉米、麸皮、蔬菜等。丁志民介绍,从去年开始,他的市场思路逐渐清晰,一是自己培育会员,二是定点销售,三是上集市。现在他的猪肉已得到一定的认可。对于一斤七八十元的昂贵价格,他解释,消费有机食品的肯定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对成年人来讲,我的观念是少吃肉,吃好肉”。

  丁志民说现在有不少人向他咨询办有机农场的事,尤其做IT、金融的比较多。他建议外行要慎入,要把握市场,不能盲目投入。毕竟有机农业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同时丁志民也希望资本能够进入这一领域,“有机农业的前景还是光明的”。

  ■ 行业观察

  国内尚无严格意义上的CSA模式

  上世纪60年代,CSA(社区支持农业)最早出现在德国、瑞士和日本。推行至今,仅美国就有1700多个CSA农场。在CSA模式下,农民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定数量消费者建立协议,每年初由消费者提供一定资金确保农民基本生活,使农民不会因为气候、市场的变化而担心生计,可以专心种植更安全的食品,并直接配送给消费者。消费者与农民一起承担风险,一起分享收获。

  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建于2008年,是参照CSA模式打造的生态农业。据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黄志友介绍,消费者可以向“小毛驴”订购“配送份额”,每周可以配送到家或者取菜点,或是到农场来取;消费者也可以在“小毛驴”认养30平方米的“劳动份额”菜地,自己耕种。经过4年的发展,“小毛驴”已拥有500多个配送份额和450个劳动份额。

  记者了解到,北京可以实现预付资金订购的有机农场还不多,但大部分可以实现会员配送。近来,由志愿者组织的“有机农夫市集”成了京城著名的有机农产品集散地。但市场仍是有机农夫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介绍,北京目前有30多家有机农场。这些都可以看作CSA模式在国内的本土化。但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一家是严格意义上的CSA模式,即便是“小毛驴”也不是农民耕作。另外,国内对“有机”的概念也鱼龙混杂,标准很难界定,也没有一个完全被公众接受。

  黄志友认为,国内的有机农场还处在尝试阶段,相关创业者要把政府、市场、人才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并创造一种机制,让农民参与进来。那些没有任何农业知识基础的创业者,切忌一时头脑发热,在农业领域挣钱其实是很难的;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信息化管理和机构管理上。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