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不是口罩品牌
那么,“N95”口罩为何效果好呢?
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NIOSH)为颗粒物防护产品制定的标准分为3个系列,每个系列有3个防护等级,分别是N95、N99、N100和P95、P99、P100及R95、R99、R100。字母后的数字表示对直径不小于0.3微米的颗粒物,口罩的最低过滤效率必须分别达到95%、99%、99.97%。可见,“N95”并不是口罩品牌,而是所有经过NIOSH测试、过滤效率达到相应防护级别的口罩通称。
需要了解的是,颗粒物有油性和非油性之分。油性颗粒是指油烟、油雾、沥青烟、焦炉烟、柴油、汽油尾气等;非油性颗粒物则是指粉尘、煤尘、酸雾、漆雾及不含油的烟,甚至也包括各类微生物。其中N系列表示只对非油性颗粒起作用,不能防护油性颗粒,P系列则是油性和非油性颗粒“通吃”,而R系列虽然也能防护两类颗粒,但防护油性颗粒的使用时限只有8小时,相当于“N”和“P”之间的过渡系列。我国2009年8月1日起执行的《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GB2626-2006),则规定了KN90、KN95、KN100以及KP90、KP95、KP100两套防护级别,对应的最低过滤效率为90%、95%、99.97%。
欧盟的“EN149:2001”标准中,则只有P系列“通吃版”的规定——FFP1、FFP2、FFP3,对应的最低过滤效率须分别达到80%、94%、99%。
总之,符合上述颗粒物防护标准的口罩,对PM2.5肯定是管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通过专业认证的达标口罩不仅要印有防护级别的字样,还得同时印有相应标准的名称,如合格的“N95”口罩上必须印有“NIOSH N95”,FFP3口罩则必须是“EN149:2001 FFP3”,购买时一定要注意识别。

1月12日,两位戴口罩的游客在天坛公园游览。当日,北京被大雾笼罩。 新华社记者 李文/摄
10元口罩也能防PM2.5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介绍,专门的颗粒物防护用品,主要以熔喷无纺布作为过滤材料。这是一种超细静电纤维布,其成分多为聚丙烯(PP),可以有效捕捉各种大小不一的颗粒和粉尘。不过,这种材料的口罩绝不可以清洗,不仅被它捕获的颗粒极难洗掉,还会破坏滤材的静电吸尘性能。所以,一个口罩能用多久自然成了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以美国某公司的防颗粒物口罩为例,其保质期一般为3~5年,参考使用寿命为40小时或30天。佩戴时要调整好与面部的贴合,避免漏气。同时,单次佩戴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如果长期在极重污染的环境下佩戴,口罩使用寿命还会缩短。另外,口罩任何位置破损或呼吸阻力明显增大时,也是它寿终正寝的时候。
专业防护口罩在高效阻挡细小颗粒的同时,佩戴者的吸气阻力也很大,并且会随外界风速而增加,因此不适宜剧烈运动。为缓解这种感受,部分口罩上加装了一个小装置——呼气阀,它的门帘式设计,可以借助气流,在呼气时打开,便于排气,呼气之外的其他时间自然关闭,以防止外界空气趁机绕过防护层。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湿热空气在口罩内部聚集,提高了呼吸舒适度,并延长了口罩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佩戴时间。对于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特殊人群,要充分考虑到佩戴口罩后呼吸不畅带来的风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