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广简朴生活的旅途中,区纪复夫妇和志愿者们会自备睡袋、餐具。为了减少临时消费,也尽量在每段路途的起点准备一些食物。途中,看书、聊天是他们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区老说,走在城市的道路上,他从不会被广告吸引。确实,绚丽光鲜的广告对他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简朴生活体验营中所吃的食物都是自己动手做的,简单却不寒酸。
“这样的生活考验生命活力”
来自黑龙江的80后小伙木耳(化名),从事过教育、体验设计工作,他作为志愿者跟随区纪复参加了福州、广州、南丹(广西)、北京等地的分享会与体验营。据他介绍,体验营的时间一般为两至三天。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会跟随区老一起劳动,捡柴、煮饭、锄草、嫁接果树等。所吃的食物虽然简朴,却并不寒酸。
今年夏天当他再次参与广州站的活动后,木耳感受到,“在简朴生活中,人是可以直接感受心灵自由度的,由心灵的自由带来选择的自由。但是简朴生活的确和我们今天的教育与价值取向太矛盾了,如果你实践简朴生活,真好比逆流而上的马哈鱼,虽然艰难,但却最考验生命的活力。”这正与区纪复所说的“拥有的越少越自由,放弃的越多越富有”的理念相吻合。
“简朴生活之旅”的发起机构燕山学堂地处北京密云县石城镇西湾子村,属于偏僻山区,买东西都要到县城。有七八位年轻人在这里从事着自然教育方面的工作。来自河北河间的海霞就是其中一位。她也参与了简朴生活体验营。据她介绍,区纪复老先生已在燕山学堂举办过4次分享会与体验营,每次4至5天,最多的一次有40多人参与。她说:“我们做得没有区老那么好,但是我们会以他为榜样,努力追求。”
一位名叫普参的年轻人,今年7月参加了福州站的简朴生活体验营。他与区老在一家名为“故乡农园”的农场里,同吃同住,做摘菜、洗菜、切菜、捡柴、生火、煮饭煮菜等生活琐事。
他这样描述:“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体验莫过于从菜园到厨房、到餐桌,完整地经历了食物从大自然到我嘴里的整个流程,确切地感受到是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无论是食材、柴火还是烹饪工具,都来自大自然母亲慷慨的馈赠。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从超市、餐馆或菜市场获取食物,但不要忘了农场、农村才是它们的真正源头。”

区纪复的简朴生活理念试图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志愿者每到一地都引起听众们的好奇:“这样旅行,你们不需要工作吗?”区纪复对此有他的见解:“我常常对人讲,环保第一课,在餐桌上。我们夹菜,要顿一顿,才不会让菜汁一路滴洒造成污染而产生附加的工作。这些朋友,其实也正在‘顿一顿’,反思之后再踏上对自己对环境皆有益的人生路。”
在北京西直门的分享会上,年过七旬的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在“过度发展而带来奢侈、浪费、破坏、污染”的今天,中国大陆正急需像区老这样的反思和试验。他认为区纪复先生倡导的“简朴自然的生活”,重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的生命本性得到回归与升华。他坚信,这样的从自己做起的民间社会的变革是具有扩散效应的。
(燕山学堂/供图)

小孩子也参与到劳作中来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