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国环境保护新阶段的开篇之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幅度强化了环境保护施政力度,同时环境形势出现分化和相持的格局。
2006年的主题是提出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塑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二是突出环境保护国家意志的作用。
展望2007年,环境保护将会更加强硬和严格,在推进历史性转变方面采取更加具体的行动。“环境战略”、“环境法”、“加强基层环保年”等将会是2007年的关键词。
2006环境形势:分化的格局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不大,局部污染严重,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攀升。
全国七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优,支流为轻度污染。三峡库区水质优。黄河干流轻度污染,支流重度污染。珠江干、支流水质良好。松花江干流为轻度污染,支流为重度污染;淮河干流属轻度污染,支流总体为中度污染,部分为重度污染。海河流域普遍污染严重。辽河干流中度污染,部分支流为重度污染。
巢湖湖体水质为Ⅴ类,太湖、滇池湖体水质均为劣Ⅴ类。与去年同期相比,“三湖”营养程度无明显变化。
113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优良天数比例大于80%的城市占66.4%。重点城市平均污染天数占总体的16%。12%的城市出现过中度重污染,18%的城市出现过重度污染。
重点城市空气的整体污染水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混合型污染仍较严重。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污染次数较少。
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局部地区酸雨严重。全国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的区域;酸雨影响城市比例有所增加。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属于轻度污染,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南海、黄海水质为良,渤海水质为轻度污染,东海水质为重度污染。
除了上述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总体性数据外,2006年底还有15个调研组前往全国进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专题调研”,其中部分调研组反映了对环境形势的判断。
根据调研组在蒙、宁、苏的调查,在这些地区,2006年环境形势有喜有忧、两极分化,环境得到改善的区域(主要是主城区)在增加,但城市以外的流域性、分散性的污染局面较难扭转,新增加的排放来源对环境压力很大。
西部地区局部区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控制,但有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下降。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重点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还比较多。
东部地区一些地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太湖水质达到国家控制要求;淮河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到阶段性要求,优于国家控制指标。但总体上水和大气污染仍然严重,农村环境污染继续恶化。
综合看,2006年我国环境形势总体上处在一种分化和拉锯状态,一些过去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主要是大中城市),经过大规模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综合整治,出现了改善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一些过去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主要是中小城市或工业区),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快而增加排放,环境质量下降。更多的地区是基本维持原有不甚理想的状态。这种状况表明,在国家提出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措施之后,见到实效还有一定时滞。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