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专稿(记者王冰):天津市政府今年正式批准《天津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06-2008年)》。按照方案规划,到2008年天津市将建成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试点,探索和总结试点建设经验后,为全国其他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参考。
天津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北方网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天津市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一核心要素不放松,出台了一系列节水型社会建设配套制度,引发了天津节水的深刻变革,节水型社会建设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并产生了巨大效益。在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下,天津城市用水总量不升反降,实现了负增长,城市自来水日供水量由1999年的220万立方米降至目前的151.7万立方米。
梅江居住区使用中水作为景观湖、绿化灌溉用水
2008年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任务
天津市是一个资源型严重缺水城市,多年来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始终坚持把节水作为一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节约用水成效显著,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发改委命名为,并被水利部列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2008年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按时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任务,使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天津市批准实施《天津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06-2008年)》。
按照规划,天津市将于2020年基本建设成节水型社会,整体节水水平居全国前列,实现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水和谐。2008年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任务。试点期建设目标为:
——节水型社会良性运行机制框架初步建立。水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水权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形成;节水型社会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全民节水和公众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现代化水管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相适应的工程体系,高新节水技术进一步应用和整合,节水型社会信息化基础平台和管理系统初步形成,水管理能力有明显增强。
——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比例提高到70%以上;正常来水年份缺水率控制在10%以下;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深层地下水超采现象得到缓解,压采地下水2000万立方米;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点水生态系统基本需水得到一定程度保障。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降至71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24立方米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降至13%以下,城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以上。
按照规划,天津市将着力建设水权制度体系、水资源管理体系、节水型产业体系、经济调控体系、公众参与体系、多水源调配与利用体系、各业微观节水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节水法律法规体系和科技体系与节水产业十项内容,推动节水型社会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