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东再添“绿色” 发展更上层楼
作者:刘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5 15:02:2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变废为宝背后的故事】

  循环利用延伸园区产业链

  园区管委会主任杨毅恒介绍,自成立园区以来引进了横江铁料城和横江海滨铁料中心等项目,使横江地区成为集板材、型材、边角料销售于一体的华南地区最大的钢铁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又吸引了佛山易和金属扎延有限公司、佛山日昌镀板有限公司等知名龙头企业。这些骨干企业与美的、科龙、格兰仕、华强等企业有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他们生产零配件。最后企业的废料又被园区周围的小五金企业利用,如今园区内已形成以钢铁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

  循环经济使园区经济走上了良性跨越发展的轨道。今年头两个月,园区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8倍,引进资金2.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工业总产值达10亿元,同比增长44%。

  故事背后的循环经济

  “绿色约束”防止污染转移

  南海生态工业园的故事,是我省站在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高度,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改变废旧物品处理与利用方式的一个典型案例。200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亲自邀请国家环保总局与广东合作,省长黄华华亲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开展《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两大规划纲要均已通过省人大审议实施,其中《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大审议的区域性环保规划,使我省环保工作进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以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例,过去废旧物品的再利用一度缓解了我省资源缺口,却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现在按照《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要求,政府对废金属的再利用与重污染行业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设点,有力地推动了重污染行业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

  未来的广东是“绿色”的

  这两年,环境的改善对于广东老百姓来说是可感可触的,“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呼吸更加顺畅了”是大家共同的感受。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广东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两个环保硬指标首次出现下降之势,水质和大气质量开始好转,出现了“环保拐点”。今年我省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呈现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良好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广东将是“绿色”的!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广东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却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环境污染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区域投资环境,而且引发了一些地方的矛盾纠纷,成为广东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制约。

  先富起来的广东人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生产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生活的质量,而环境恶化最终带来贫困”的观点渐渐深入人心。由此,广东开始向被污染的环境宣战。

  珠江综合整治于2002年展开;污水处理厂和电厂脱硫工程也是在2002年启动的。同时,广东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了珠三角和全省环保规划,并通过省人大审议实施,环保工作转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这些工作都为2006年广东污染物总量指标的下降,广东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在珠三角以至偏僻的山区县,污水处理厂纷纷上马,全省污水处理能力年均增长百万吨以上,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污水处理率也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跃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提出的治理珠江“三年不黑不臭”的目标终于实现,广州人在时隔30年之后,实现了畅游珠江的梦想。

  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发展观念出现转变。各级领导渐渐认识到环境与经济可以双赢,也应该双赢。从“环境保护”转到“环境支持”,从“经济发展支持环境保护”转到“环境保护支持经济发展”已慢慢为社会所接受,极大地扭转了“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特殊国情,走先发展(污染)后治理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错误认识。

  环保部门从“弱势”到“强势”,严格环保准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仅去年上半年省环保局就在环保审批中否定占总数近一成的项目。

  可喜的结果出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出现平缓甚至倒转的迹象。环境经济学家告诉我们,EKC源于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倒U形关系,认为在经济发展早期环境质量是逐渐恶化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广东的环境变化正好诠释了这一理论。

   “环保拐点”的出现,具体反映在广东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广东省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污、资源化等核心指标目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每年均有所提升。这种可喜的变化,为广东发展增添了无穷后劲。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