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石漠化地区:石头越长越大?
作者:周芙蓉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 16:15:0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石漠化让当地石头越来越大,路子越来越窄,收入越来越少   记者周芙蓉 摄


 


村民在石缝中艰难种植。 (资料图片 来源:华龙网)



  “举家搬迁为生存”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北盘江镇是贵州有名的高温岩山地带,是我国西部地区强度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顶坛片区的极强度石漠化占总面积的80%以上,95%的面积是石旮旯。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使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几乎丧尽,农民只能在石缝中进行原始耕作。

  北盘江镇党委副书记张星介绍说,1980年以前,顶坛片区几乎100%的人家要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1992年之前,人均吃粮不足200斤,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为逃避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煎熬,17户人家曾举家迁走他乡。

  1988年一家4口搬到县城的银洞湾村村民胡明忠忆起过去,摇头对记者说:“乱石地里种包谷,干旱10天就绝收,就算天公作美,收成也只够吃二三个月,饱一餐饿一顿,天天吃野菜,年年吃救济,日子真是苦啊。”

  铜洞湾村支书罗泽亮说,与胡明忠同期搬迁村民还有16户,有的搬到邻县,甚至邻省。“远看花江河,有水喝不着,姑娘往外跑,媳妇讨不着”,就是铜洞湾村民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就是现在看到的这些破碎土地,也是老村民从上百块石旮旯山石缝里刨土拼凑出来的,村民们的日子异常艰难。

  贞丰县林业局局长马子六说,贞丰县地处北盘江流域,境内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占总面积的70%,强度石漠化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当地老百姓将其形象地描述为:“石头越来越大,路子越来越窄,收入越来越少”。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石漠化治理已刻不容缓。但老百姓要吃饭,哪怕有一点点土,他们都要种上庄嫁,长此以往,贞丰县陷入了越垦土越少,越垦人越穷的被动局面,治理进度非常缓慢。目前,全县80多万亩石漠化面积,仅治理20多万亩。石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石漠化不可怕

  长期从事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贞丰县林业局局长马子六对记者说:“石漠化并不可怕。只要顺应自然规律,加以科学治理,石漠化山区也可以因势利用,转变为财富。”

  马子六的话并非凭空而论。十多年来,他根据石漠化独特的特点,选育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金银花和花椒品种来种植,不仅治理了极强度石漠化,还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是极强度石漠化地区,土地上70%以上是石头。自2001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目前,整个片区已种植花椒5万多亩。由于花椒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不仅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能够促进生态平衡。到2006年底,顶坛片区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92%,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6.7%上升到现在的70%。

  依托得天独厚的干热气候优势,顶坛花椒已成为一个品牌,收获季节时,来自四川、重庆、湖南、江西、云南等地的客商争相上门抢购。生态恢复的同时,过去靠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的顶坛百姓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高于全省水平。据统计,到2006年底,顶坛片区仅花椒一项,收入超过5万元的人家有70多户,3-5万元的有200多户,其他农户年收入都在1-3万元之间。目前,全县已种植花椒10万亩,每年为农民增收9000多万元。过去给农业生产带来破坏的石头,如今已成为农民的增收工具。

  马子六说:“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贞丰‘顶坛模式’否认了在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不可居住人类的结论。石漠化综合防治不仅仅是生态的恢复,关键是要选准产业,解决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石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资料图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