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甘肃库姆塔格沙漠步步逼近敦煌 |
作者:董开炜 文章来源:兰州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7 9:20:1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指着一张卫星图上“虎视眈眈”的沙漠说: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夹在敦煌城和库姆塔格沙漠中间,是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绿色屏障。66万公顷的保护区内,现存11.35万公顷湿地因水资源匮乏逐年萎缩,而库姆塔格沙漠则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 湿地萎缩 库姆塔格沙漠逼近 西出敦煌180公里,是西湖自然保护区。在玉门关附近登高远眺,大片戈壁荒漠和西湖湿地镶嵌共存,大漠深处的芦苇等植被随风摇曳。 当地老百姓都说,西湖自然保护区是个神秘而特殊的地方。 “西湖保护区紧挨罗布泊,紧连古楼兰,与即将合二为一体的塔克拉玛干和库姆塔格沙漠相接,是阻挡库姆塔格沙漠东移并侵袭敦煌和河西走廊的第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也是维系敦煌和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西湖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这样解释西湖保护区的神秘和特殊性。 1963年起,在西湖自然保护区附近建设的阳关林场,是距离保护区最近的人类生活区。林场的一些老职工在谈及保护区几十年的变化时大都露出痛惜之意:“那个时候,晚上睡觉时还能听见狼叫声,西湖保护区内河水潺潺的声音十分真切;可现在就是到西湖深处找点水喝都很困难,狼、野骆驼就更难见到了。” 变化似乎在瞬间。“上世纪70年代,当地有关部门大面积砍伐胡杨树做建筑材料,运送胡杨的卡车一辆接一辆,当地农民也经常进入西湖砍伐胡杨当柴烧。至于在西湖中游牧的牛羊,那就多得数不清了。” 年届七旬的敦煌市南湖乡二墩村农民段海林,是深入西湖腹地次数最多的当地农民之一,据老人回忆:“解放初期,西湖里大大小小的河流有好几条,到处是芦苇、胡杨,一个人进西湖是件可怕的事,害怕迷路,也害怕成群的狼会随时出现。”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原任所长杨根生,1973年前后曾因帮助部队搞测绘多次进入西湖及库姆塔格沙漠,老人曾多次向他的朋友和媒体记者描述那时的见闻:“那时候,我看到过不少野骆驼群,最小的一群也有上百峰骆驼。” 然而,西湖胜景在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后黯然失色。现在在保护区中穿行,不见一丝地表水,灌木丛林成片枯死,湿地萎缩、荒漠化现象触目惊心。 “西湖自然保护区现存湿地仅有11.35万公顷,只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5,成活的胡杨树零零星星不足1万公顷。随着湿地的萎缩,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减少,原有的豹子等野生动物已绝迹,游离于这里的野骆驼也仅存40余峰了”,吴三雄局长痛心地对记者说。 吴三雄说:“湿地萎缩是上游河道截流、地下水位下降、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到底是由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造成的。湿地虽然远离敦煌绿洲100多公里,但在水的来源上同绿洲一脉相通。绿洲渗入地下的水越多,湿地的水位就越高;绿洲消耗的水越少,流入湿地的地表水就越多。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和疏勒河,是敦煌绿洲和西湖湿地的生命之源,不仅直接滋养了敦煌绿洲,而且通过渗入地下和末端流入低海拔的西湖,形成了天然湿地。疏勒河上游修建了一些水库后,下游就断流了;加之祁连山雪线大幅度上升,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出山径流量逐渐减少,湿地随之不断萎缩。” 西湖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监测科科长袁海峰告诉记者:“打井取水、拦蓄截流地表水,致使疏勒河和党河在上世纪70年代断流,西湖基本上没有了地表水源补充;上世纪80年代初,西湖的少许河床还有些渗水,但现在没有了。西湖现在的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和阿尔金山雪水下渗潜流,地表水只在3至6月雨季才有。” 在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三雄翻开一张库姆塔格沙漠卫星云图,敦煌市、西湖保护区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罗布泊就像一只硕大的人耳朵聆听着近邻的变化。吴三雄说:“西湖的核心区腰湾墩海拔与罗布泊一样,约820米。目前,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4米的速度向西湖核心区推进,如果这个核心区湿地消失,距此180公里外的敦煌城最后的屏障也消失了。只有保护好西湖湿地,才能阻止沙漠东移,影响沙漠摆动的方向和速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