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创新:一种变革时代的力量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3 16:46:5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国内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1986) 12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通过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组织的评审验收。该实验室瞄准国际上分子生物学发展方向,从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开展研究,以阐明生命现象的奥秘。这也是中国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成“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1987) “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于6月27日在上海光机所通过国家鉴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高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神光”由激光器系统、靶场系统、测量诊断系统和实验环境工程系统组成,输出激光总功率达1万亿瓦,激光时间只有1秒钟的十亿分之一到百亿分之一。该装置为进行激光核聚变新能源研究及其他多种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手段。本项目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1988) 10月16日上午5时56分,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能加速正负电子束团使其产生对撞,并可用大型探测器进行实验研究。10月22日,大型探测器调试成功,首次得到了宇宙线径迹。至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宣告建成。 研制丙纶级聚丙烯树脂(1989年) 在化学纤维5个品种涤纶、锦纶、丙纶、腈纶和维纶中,只有丙纶是中国自行研究开发成功的。中科院化学所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大量研究,掌握了“丙纶稳定纺丝新工艺”的关键技术,并最终开发出一系列用化学降解法创建的流动性聚丙烯纺丝专用料。新产品的纺丝性能和耐老化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产品的水平,为中国的丙纶工业奠定了基础。本项目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研制成功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1990) 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中国先后两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是扫描辐射计,迄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先进国家能够制造。上海技术物理所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研制成功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从900公里外高空的卫星上,向地面发回了高质量的夜间红外云图。这标志着中国的遥感卫星技术已经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建立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方法(1991) 粮食收成的预测,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在国际上已发展为边缘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陈锡康等人深入研究了12类因素与粮食产量的函数关系后,提出了社会经济技术产量预测法。在1980~1991年的12年间,平均预测误差为1.4%,预测提前期均为半年以上,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合成铂202、汞208和铪185三种新核素(1992) 各种不同的原子核统称为核素。探索新核素产生的途径,研究它们的性质及其可能的应用前景,是当代核物理和核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上海原子核所和兰州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了铂202、汞208和铪185三种新核素。这是中国科学家在远离稳定线核的合成和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红外自由激光(1993) 由高能物理所谢家麟等承担的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BFEL),经8年工作,于5月26日成功地实现了红外FEL振荡激光,并于12月28日凌晨顺利实现了饱和振荡。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西欧之后又一个利用直线加速器获得红外自由激光的国家。 研制成功潜深千米的自治水下机器人(1994) 中国第一台潜深1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由沈阳自动化所等研制成功,其整机主要技术性能和指标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最先进的同类水下机器人的水平,其中水下平台回收技术是创新的。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水下机器人技术正在走向成熟。本项目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1995) 5月12日,由计算所研制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它是面向大规模工程计算的一类巨型计算机,可以扩展为由成百上千台处理机组成的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实际运算速度每秒15.8亿次,内存容量1024兆字节。该项目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首次合成镅235(1996) 镅的同位素链有16个核素,从镅232到镅247,尚存在着镅233、镅235和镅236三个未知环节。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著名核物理实验室都努力接续这些环节,但一直未获进展。8月,由近代物理所和高能所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出新核素镅235,使中国新核素合成与研究进入另一个重要核区——超铀缺中子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