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创新:一种变革时代的力量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3 16:46:5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在海拔7000米处钻取出最大冰芯(1997)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宣布,中美希夏邦马峰冰芯科学考察队,在海拔7000米处的达索普冰川上钻取总长480米、重5吨冰芯样品,且安全运回兰州。创下钻取冰芯样品世界之最的壮举。对冰芯样品的研究,可为揭示青藏高原过去2万年的环境变化过程,逐年追踪过去2000年间的西南季风变化过程,以及为预测预报未来青藏高原环境与气候变化提供丰富的资料。 制备成功超长定向碳纳米管列阵(1998) 中科院物理所成功制备出长达2~3毫米的超长定向碳纳米管列阵,并实现了利用常规试验手段测试碳纳米管的物理特性。该研究成果在1998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后,引起科技界的关注,认为这是首次将碳纳米管的长度提高到毫米量级。 我国推定出夏商周三代纪年(1999) 举世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7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3年的多学科协同攻关,推定出夏商两代的分界点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商周两代的分界点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之间。 我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2000)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由江苏省农科院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合作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获得大面积推广,经专家验收,江苏、湖南共有14个百亩片和3个千亩片实收亩产超过700公斤。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2001) 人类基因组计划率先在中国取得突破:中国科学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所承担的染色体区域测序任务,在6个参与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与草图相比,“中国卷”完成图的覆盖率从90%提高到100%,准确率从99%提高到99.99%。 初步掌握当代CPU关键设计制造技术(2002)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装载此颗“龙芯”的第一台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服务器——“龙腾”也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中国信息产业的无“芯”历史。该枚芯片包含近400万个晶体管,实测定点与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均超过每秒2亿次。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2003)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着陆。 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2004)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曙光公司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共同研制的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曙光4000A系统,2004年11月15日在上海正式启用,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10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5)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 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2006) 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9月28日在进行首轮物理放电实验过程中,成功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表明世界上新一代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EAST装置集全超导和非圆截面两大特点于一身,同时具有主动冷却结构,它能产生稳态的、具有先进运行模式的等离子体,国际上尚无成功建造的先例。EAST的建设使中国聚变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受到国际聚变界的高度重视。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获得清晰月面图像(2007) 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活动的又一个里程碑,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