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勇担企业公民责任
作者:徐琦 查玮 整理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10 15:02: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倡导环境友好工程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 牛文元
  参加“绿色中国”论坛,让我十分感动,也十分骄傲。推动中国走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没有广大的民众推动整个国家的行动,那是不可想像的。我想,从绿色中国论坛的起始一直到今天,我们一步步地走出了和整个国家的主调相一致的步子,同时我们也看到,真正的绿色中国、真正的环境友好。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让环境保护进入国家主流、进入国家最高决策层面。
  今天,我准备讲5个基本问题。
  一、“国家环境友好工程”见证了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内涵,从中央最高领导人一直到各个部委都提出了非常丰富、深刻的见解。根据我们的研究,科学发展或者科学发展观实际是由3个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第一个基本元素是寻求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来推动发展,怎么样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制度推进我们的发展。第二个元素就是要寻求发展的质量,所谓发展质量,就是如何少用资源、少用能源,在与自然和谐的情况下实现我们发展的目标。这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发展的质量。第三个元素就是寻求发展的公平。怎么样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以上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公平,有一个做不到,科学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地得到实现。而“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首先就体现了寻求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表现在应用我们先进的制度、技术、理念推进企业或生产力的发展。而环境友好工程的发展质量,指的是工程本身落实或者是体现了清洁生产理念,也就是从源头到末端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注意了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当然就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因此“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的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见证了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二、“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加速了节约社会的战略步伐。因为环境友好必然要将我们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作为指导原则,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要求,也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一个核心价值。当前中国在发展当中对资源能源消耗的数量以及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本身的消耗应该是严重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如何能够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如何供养我们未来14亿~15亿人的最高人口,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应该说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我们加速建设国家级的环境友好工程,能使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迈出更快、更坚实的步伐。
  三、“国家环境友好工程”是获取“发展红利”的巨大源泉。首先什么叫发展红利?“发展红利”是指随着区域经济空间范围及规模扩大与生产要素重新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同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简单地说,假如你少用了资源,保护了环境,而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也就是说获得了“发展红利”。通过推行“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引领企业都能走向这条路,那么,环境友好工程本身就促进“发展红利”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发展生产力。企业通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改善的结果是什么呢?吸引了投资,提高了信誉,赢得了市场,实际上我们最终得到的结果应该是双赢的。因此这一做法可以极大地创造或者增加“发展红利”。
  四、“国家环境友好工程”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什么是生态文明?这个文明意味着什么?至少它蕴含了3个方面:一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生态理念就是要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和自然取得和谐、共进、共享。二是体现维持生态服务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为生产牺牲生态功能,牺牲生态服务。三是发扬共生、循环、高效、再生的生态精神。“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的推行,正是我们在生态文明这条道路上,能够取得扎扎实实成效的一项活动。
  五、“国家环境友好工程”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是软实力,但是这种软实力本身将会对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能够把企业文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加强、社会公民意识的树立,企业目标从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进入消除跨国化、提升社会效益化、寻求利润增加和环境友好之间交集的最大化。这是我们未来企业文化一个重要的创新方向。

上一页  [1] [2] [3] [4] [5]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