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美对话能源是主题 中美能源关系面临绿色契机
作者:苗乃川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3 15:47:3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在4月初举行的G20伦敦金融峰会上,中国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喊话,与奥巴马的低姿态柔性外交,无疑暗示了中美双方力量及对国际金融体系主导权的某种变化,而中美能源关系由“黑”转“绿”的变化,则已处在潜移默化中。

    中美对话:能源是主题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是决定21世纪世界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使在最有经验的观察家的眼里,这也是一个最复杂的万花筒,观察这种变化的最好管道,莫过于近几年来开启的中美各阶段战略对话的议题。

    今年2月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展开了她的亚洲“倾听之旅”。她的中国之行,明确显示奥巴马上任后,美国政府在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上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希拉里确认,中美之间的高层对话将继续,双方在气候变化和能源领域的合作,应成为这一对话的内核。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始于2006年,旨在通过对话解决中美长期经济关系的一些问题。当年12月15日,第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这次规格空前的经济对话集中了中美两国的财政、能源、商务、贸易、金融、交通、环保、卫生等领域的高官。自那时起,能源就是两国重要战略议题,后来随着国际油价疯狂上涨造成全球能源短缺,每半年一次的中美战略对话更是把能源安全合作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

    2007年5月22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移师美国华盛顿,就进一步在能源领域合作达成协议。

    2007年12月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达成了一项重要合作协议——中美两国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十年合作规划。

    2008年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安纳波利斯举行。能源与环境首次成为双方对话的首要议题。会议闭幕之日,《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在华盛顿签署,确定了十年合作优先考虑的五大领域:电力、清洁水、清洁交通、清洁大气以及森林与湿地保护。

    2008年12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闭幕,中美两国同意在应对环境可持续性、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的挑战方面继续密切沟通和广泛合作。中美双方宣布,就十年合作框架下五大目标的行动计划达成一致,并计划于下次十年合作指导委员会会议之前完成该目标的行动计划。

    回顾中美对话之旅,可以清楚看到中美对于双边战略关系认识的变化。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魏敏)

    美国逐渐变“绿”

    总体上来看,在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欧洲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美国则在过去十年中裹足不前,一方面拒绝承认目前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和气候改变,一方面继续通过战争和霸权试图控制国际石油资源供应,新能源和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则被冷落在一边。

    直到去年奥巴马赢得美国大选,这种状况才发生根本转变。他就任总统后,立即将发展清洁能源列入经济刺激计划中,这一计划包括能源多元化、节能和减排等多项内容。

    在能源多元化的目标下,奥巴马政府准备向传统的石油公司开刀,收取相应费用,并以补贴的形式转移支付给个人和家庭。到2012年,美国电量的10%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美国还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能。另外还宣布,每年将汽车燃料经济标准提高4%,将在未来10年内向混合动力车行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投资1500亿美元,并创建一个全国低碳燃料标准(LCFS),加速引进低碳非耗油汽车。

    节能方面,奥巴马政府采纳了建设美国智能数字化电网的建议。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现代化的数字电网将使美国能耗降低1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并节省800亿美元新建电厂的费用。另外,美国也确立了国家建筑物节能目标:到2030年所有新建房屋都实现“碳中和”或“零碳排放”;5年之内将联邦政府所有建筑能效提高40%,到2025年,联邦政府所有新建建筑实现零排放;同时实施新刺激方案,促进公共事业公司提高能效。

    减排方面,近年来,美国因为没有加入“清洁发展机制”而饱受国际诟病。奥巴马政府决定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对所有污染额度进行拍卖,用市场机制激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开发经济有效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每年从拍卖款项中提取150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车辆。

    奥巴马绿色新政的核心不外乎几点:一是减少美国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二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掀起一场新技术革命,挽救美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三是通过节能减排减轻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为美国执行以输出“软实力”代替霸权的外交政策创造空间。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