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山东滨州:保大地绿 还大海蓝
作者:赵秋丽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21 22:24: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作为‘黄河三角洲主战场’之一的滨州,最突出的特色和要求就是高效生态、现代集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山东省滨州市委书记邓向阳日前告诉记者,“我们探索黄河三角洲开发创新模式所坚持和追求的,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可谓不谋而合。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的信心。”

  舍弃中求“得”

  去年,香港一家国际知名财团的董事长来到了滨州渤海湾畔,广阔的土地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良的投资环境,让他们看到了一块“淌金流银”的宝地。该财团计划投资20亿港元,在滨州港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化工企业。可是,滨州环评部门在进行了认真论证之后,却向市政府提出了婉拒的建议,硬是把到嘴边的“肥肉”退了回去。

  世界最先进的发电系统、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无动力浮力风车循环发电设备生产项目落户滨州,去年6月21日,韩国HANS能源公司会长韩学周与滨州经济开发区签订了浮力风车发电设备生产项目。这一项目注册资本1亿美元,计划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建设20条生产线,达产后年产7000台,可创造利税100亿元以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今年,滨州市高调提出过好“项目投资年”、“质量效益年”,以北海新区和已列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临港产业园区,搭建黄河三角洲开发载体和建设平台,作为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先行区、试验区、示范区,推动临港产业、海洋经济快速起步,培植北海新区建设的竞争新优势,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聚集滨州。

  记者感言:舍弃是大智慧。“生态”和“绿色”,是滨州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调。为此,滨州坚守项目准入高“门槛”,不符合这一高标准的,再肥的肉也要“舍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虽然工业总量偏小,滨州还是下决心先后关停了70多个能耗高、环境污染较重的企业,图的就是保大地绿色、还大海蔚蓝!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避同中求“特”

  “盐碱地里长出了西洋海笋”,这一消息在滨州的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也有人半信半疑:滨州虽有众多未利用土地,但大部分盐碱地上寸草难生,怎能长出有“植物海鲜”美誉的西洋海笋来?

  带着疑问,记者到辖区内的无棣沿海采访。埕口镇有50万亩浅海滩涂,种不出庄稼长不了草。去年3月,镇政府请来了山东神华种业有限公司,在80亩的荒碱洼里建立了海水蔬菜种植和深加工示范基地,依托山东大学冯立田博士的科研成果,实施盐碱地耐海水经济作物育种、种植和深加工项目。8月份,首批试种的西洋海笋收获。老百姓惊叹:“没想到,盐碱地里能长出海水蔬菜,既能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又可丰富城里人的菜篮子,还可为农民增加收入。”今年春天,滨州市在沿海区域大力推广“植物海鲜”的种植技术。

  “西洋海笋还在示范园中,就形成四方瞩目的特色产业。”邓向阳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举例启发干部,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必须力避产业趋同,发展高效特色产业,不可人云亦云,跟着别人亦步亦趋。目前,滨州的一些县区、企业已经做得有声有色,令人欣喜。阳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油棉加工企业,为了生存,走上了特色产业之路,利用玉米芯资源,生产糠醛、精制木糖。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