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年海南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7 13:14:0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2.2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 2010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海口东寨港、文昌高隆湾、琼海潭门、万宁小海、三亚湾、乐东莺歌海近岸海域、东方四更近岸海域各项监测指标评价如下: 石油类除儋州白马井近岸海域沉积物的石油类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外,其余海域沉积物石油类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重金属监测海域沉积物的总汞、镉、铅、铜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琼海近岸沉积物砷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海域沉积物砷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硫化物、有机碳监测海域沉积物的硫化物、有机碳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其他有机污染物监测海域沉积物的DDT、多氯联苯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3近岸海洋贝类生物质量 2010年,海南省近岸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较低,仅儋州白马井个别站位贝类受到石油烃的轻微污染,琼海潭门个别站位贝类受到砷的轻微污染。海口东寨港、文昌高隆湾、琼海潭门、万宁小海、三亚湾、乐东莺歌海近岸海域、东方四更近岸海域、昌化江入海口、儋州白马井海域、临高后水湾等十个重点监测区域的近岸海域海洋贝类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指标评价如下: 石油烃除儋州白马井近岸海域海洋贝类的石油烃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外,其余海域海洋贝类石油烃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重金属监测海域海洋贝类体内残留的总汞、镉、铅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除琼海近岸海域个别贝类体内的砷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外,其余监测海域海洋贝类的砷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2.4十一五期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质趋势分析 据2006年~2010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统计,总体趋势为清洁海域面积有缓慢上升趋势,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船只活动频繁的港口等局部区域。 据2006年~2009年全省无机氮平均含量比较,无机氮平均含量增加为总体趋势,2010年全省无机氮平均含量有所下降。 据2006年~2010年全省海洋水体中石油类平均含量比较,海洋水体中石油类平均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 3.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3.1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生产力水平,是海南省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也是海南省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 2010年海南省珊瑚礁生态系统总体呈健康和亚健康状态,鹿回头、小东海、亚龙湾、大东海、铜鼓岭及蜈支洲等珊瑚礁监控区呈健康状态,长圮港、龙湾及西岛珊瑚礁监控区呈亚健康状态。 监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海水环境质量良好,悬浮物、叶绿素-a及酸碱度等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监测的海南岛东海岸珊瑚礁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趋势,生物群落呈退化趋势,造礁活珊瑚盖度呈逐年下降趋势,长圮港、龙湾及西岛等监控区出现珊瑚礁白化现象,硬珊瑚补充量较低。长棘海星和核果螺等敌害生物仍是造成海南岛东海岸珊瑚礁白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监测的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造礁活珊瑚覆盖度逐年下降,种类明显减少,硬珊瑚补充量低,珊瑚礁鱼类密度下降,监控区呈亚健康状态。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和过度捕捞的影响是造成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3.2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海草床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体、防浪护岸的功能,是鱼类的栖息和繁育场所。 海南岛东部海岸海草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2010年监测的海草床生态监控区健康状况良好,海草床平均盖度高,海草种类和数量稳定,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质量良好,海草床生态系统呈基本稳定状态。 由于2010年10月(调查前半个月)的连降暴雨造成高隆湾和长圮港两个河口附近海草生态区表层被大量泥沙覆盖(近1m),大型底栖生物被掩埋覆盖,没有采集到底栖生物。麒麟菜养殖和潮间带养殖的无序发展对海草床栖息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没有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但应引起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