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年海南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7 13:14:0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5.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5.1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总量 2010年,我省对南渡江实施入海河流污染物总量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全年通过南渡江排放入海的营养盐(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汞)和砷等主要污染物总量为3219t。其中,营养盐1699t,约占总量的52.8%,石油类273t,约占总量的8.5%,重金属1237t,约占总量的38.4%,砷10t。 5.2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海南省实施监测的排污口共20个,其中一般排污口19个,重点排污口1个,并针对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 2010年海南省实施监测的20个主要入海排污口中,工业、市政和其他排污口分别为5个、14个和1个,其中工业排污口和市政排污口占监测排污口的25%和70%。从排污口邻近海域功能区分布来看,主要设置在风景旅游区、海洋保护区、养殖区和增殖区、港口区,设置在港口区的排污口有10个,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50%。 ●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情况 2010年海南省实施监督性监测与评价的入海排污口中,全年有75%的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其中15个入海排污口有1次以上超标排污,有6个排污口2次超标排污,有9个排污口1次超标排污,有5个排污口全年均未出现过超标排污。 ●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2010年海南省排污口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磷酸盐和悬浮物,其中化学需氧量的超标率最高,达16.4%。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海南省获得龙昆沟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有效监测资料。 龙昆沟入海口邻近海域水质均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且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劣四类。影响邻近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等。 龙昆沟邻近海域水质环境质量状况一般,对邻近海域造成的环境压力较低。 5.3海洋垃圾 2010年,海南省针对三亚亚龙湾海域岸海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和数量。 ●海面漂浮垃圾监测结果表明,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塑料类垃圾快餐盒、香烟过滤嘴;其他类垃圾游泳圈、椰子等。漂浮的大块和特大块垃圾平均个数为2.667个/100m2;表层水体小块及中块垃圾平均个数为0.67个/100m2。海面漂浮垃圾的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50%,其次为其他类和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垃圾,分别占40%和10%。表层水体小块及中块垃圾的总密度为2.5g/100m2,其中,塑料类和其他类垃圾密度最高,分别为0.5g/100m2和2g/100m2。 ●海滩垃圾海滩垃圾主要为香烟过滤嘴、香烟盒、塑料袋和泡沫快餐盒等。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36个/100m2,其中塑料类垃圾以香烟过滤嘴最多,占75%,塑料类垃圾快餐盒、塑料袋子等占5.5%;木制品类、纸类、金属类、织物类、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和其他类垃圾分别占7.5%、7.5%、0.9%、0.9%、0.9%和1.8%。海滩垃圾的总密度为331.4g/100m2,其他类、纸类和木制品类垃圾的密度最大,分别为85.8g/100m2、58.0g/100m2和46.5g/100m2。●海底垃圾三亚亚龙湾海域的海底垃圾监测结果表明,海底垃圾主要为塑料类垃圾和纸类垃圾等,塑料类垃圾为1个/100m2,平均密度为164.5g/100m2,纸类垃圾为1个/100m2,平均密度为10.0g/100m2。 海洋垃圾来源2010年海洋垃圾监测统计结果表明,100%的海滩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娱乐活动,海滩上的垃圾,以塑料类垃圾的数量最多,塑料类垃圾中又以香烟过滤嘴数量最多,为27个/100m2;其次,为其他类垃圾,主要为椰子、香蕉、桔子等果皮,海上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均存在。 6.海洋灾害与损害 6.1灾害性海浪 2010年度南海出现3米以上的大浪日数134天,巨浪(有效波高大于4m的海浪)日数共有65天,较2009年有所减少。其中因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下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为22天;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为43天。夏、秋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热带气旋,春、冬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冷空气。 2010年,西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4个热带气旋,有6个进入南海,分别是:1002号台风康森、1003号台风灿都、1005号强热带风暴蒲公英、1006号强热带风暴狮子山、1010号台风莫兰蒂和1013号超强台风鲇鱼。其中,只有1002号台风康森于7月16日19时50分左右在海南岛三亚亚龙湾一带沿海登陆。 2010年南海热带气旋个数较常年偏少,因此其引发的巨浪日数相应减少,冷空气引发的巨浪日数与前一年相近。 2010年度海南省海洋预报台共发布海浪警报73次,其中海浪Ⅱ级警报(橙色)10次;海浪Ⅲ级警报(黄色)34次;海浪Ⅳ级警报(蓝色)29次。 2010年度海南省因风浪造成327艘船只沉没或损坏,17人失踪或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676万元。 6.2风暴潮 2010年,海南岛沿岸未出现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风暴潮过程。 9月30日至10月10日,受冷空气和南海热带低压的共同影响,海南省全境持续强降雨,大部分市县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此期间,海南岛沿岸4个验潮站实测潮位均偏高30~50cm,其中海口秀英站潮位资料显示,10月1日至10月3日最高潮位接近当地警戒潮位,2日的最高潮位达278cm,低于当地警戒潮位12cm。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洪水和当月海平面较常年平均偏高造成,风暴潮增水不明显。 2010年度海南省海洋预报台共发布风暴潮警报9次,其中风暴潮Ⅳ级预报(蓝色)8次;风暴潮Ⅲ级警报(黄色)1次。 6.3天文大潮 2010年度,1月1日到3日海南岛西北部沿海发生了1次实际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天文高潮位。海南省海洋预报台及时发布了高潮位预警,受天文大潮影响岸段均未造成明显损失。 6.4赤潮 2010年3月文昌龙楼一带海域发生夜光藻赤潮。夜光藻分布范围为文昌龙楼淇水湾-龙景湾近岸海域,面积约0.08km2,持续约六至七天,未造成明显损失。 6.5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 2010年,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继续对三亚沿海区域进行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 海水入侵状况三亚海水入侵监测区域设置2个断面进行监测,1个断面位于三亚田独,1个断面位于三亚藤桥。监测区域旱季入侵程度较雨季严重。三亚田独断面入侵程度较严重。与2009年同期相比,海水入侵距离无明显变化。 土壤盐渍化状况三亚土壤盐渍化监测区域设置2个断面进行监测,1个断面位于三亚田独,1个断面位于三亚藤桥。监测区域旱季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雨季严重。三亚监测区域盐渍化程度较高,与2009年同期相比,土壤盐渍化距离无明显变化。 6.6海水潮位 2010年,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年平均潮位16cm(榆林76基面,下同),年最高潮位187cm,年平均潮差116cm。与2009年相比,年平均潮位下降了2cm,最高潮位下降了4cm。从近二十年来,海南岛近岸海域相对年平均潮位呈波动上升趋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