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绿色信贷走到哪一步?
作者:闫海超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1 11:26:3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进行了哪些尝试?

    ——信息共享——


  2007年,河北省环保厅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监管局等,初步建立起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与银行业金融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到了2009年,环保系统报送的信息扩大到“建设项目环评”、“建设项目验收”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等方面。同时,建立了风险提示和通报制度,将重大环境问题通报、通告、新闻发布等相关信息抄送银监会河北监管局,针对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典型案件提供给银行业,发出风险提示。


  目前,河北省环保系统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报送的企业违法信息达200多条。河北省环保厅监察专员彭芳说:“这些信息涉及企业多,覆盖面大,加上河北省银监局向银行业内部的定期通报和风险提示,银行在定夺是否给企业发放贷款时,就有了足够的参考信息。”


  为了更好地加强与金融业的沟通协作,保定市环保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中心支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定监管分局联合创办了《保定市环境保护与金融信贷电子信息期刊》。


  同样,江苏省各地环保部门也与当地人民银行建立联系,定期向银行提供企业环境信息,银行以此作为信贷依据,防范环保信贷风险。


  ——分级评价——


  2007年,南通市亚联针织染整有限公司因生产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被南通市环保局评为红色企业,银行要求公司提前偿还原有的800万元贷款。


  而与此相反,常州市老三集团由于近几年被环保部门连续评定为绿色等级,相继获得了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高达4.2亿元的授信额度。


  颜色有别,投融资结果竟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这是为何?


  原来早在2005年上半年,为有效发挥信贷政策的资金配置作用,提高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人民银行江阴支行就结合江阴市环保局对300家企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分类评定,出台了江苏省首个环保信贷指引——《江阴市环境保护分类评定企业信贷政策指引》。将企业划分为绿、蓝、黄、红、黑5个等级。并提出“对绿色企业大力支持、对蓝色企业继续扶持、对黄色企业规模不变、对红色企业压缩存量、对黑色企业严禁新增”的信贷指引原则。随后,这一政策被多地广泛采用。


  简单的五色分类给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动力。


  大多数的化工企业污染相对较高,但在江苏富菱化工公司的厂区内却看到了不同的场景。这里厂房整洁,看不到一点排放的废气、废水,公司总经理翟继业说:“我们利用封闭生产线把废气全部焚烧,废水、废气实现了全部零排放。”


  然而原来的富菱化工公司却并非这个样子。富菱化工公司原本是一家典型的高污染企业,不仅排污不达标,厂区里还有浓重的气味,在江阴市开始进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之初被评为黄色。这让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资金出现断链怎么办?富菱化工公司作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既然老厂基础设施无法改造,就花费巨额资金搬迁进新的工业园区,这让企业的运营成本一下子增加了2~3倍,但污染治理水平却得到大幅提高。最终,前期投入带来后期回报,翟继业说:“银行看到企业环境发生了变化,贷款也随之放开了,我们刚刚获得了浙商银行的1000万元贷款,外省的银行也都找上门来洽谈”。


  ——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是企业环境行为分级评价工作的深化。


  以常州市为例,严格执行《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的有关规定。在年度评定周期内,企业发生下列环境行为之一的,将按月实施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动态调整:有一次环境行政处罚但能及时履行处罚决定并整改到位的,降为“黄色”等级;有一次环境行政处罚但不能及时履行处罚决定并整改到位的,或有两次环境行政处罚但能及时履行处罚决定并整改到位的,降为“红色”等级;有3次(含3次)以上环境行政处罚,整改不到位,降为“黑色”等级;出现有效信访投诉并且未按期限要求完成整改和化解要求的,一律降为“黄色”或“黄色”以下等级;出现群体性上访或造成一定环境影响和危害的,降为“黑色”等级;发生一般环境事件降为“红色”等级;发生较大以上环境事件降为“黑色”等级。


  目前,江苏省各地均建立起绿色信贷动态管理体系,为银行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提供信息支撑。环境信用良好的小企业还将获得当地人民银行的优先推荐。


  ——信用修复——


  对于污染企业而言,一旦被评定为黑色或者红色,信贷将遭遇“封杀”。那么是否意味着企业再无活路?


  答案是否定的。分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企业积极改进自身环境行为,而不是要将企业赶尽杀绝。为使这类企业尽快重获信贷上的“新生”,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还联合环保部门,创新推出了《企业环境信用修复办法》,建立环境信用修复机制,对因环境违法等行为受到银行信贷制约后积极整改到位的企业,及时予以等级修复并向银行通报,为其获得信贷支持创造条件。


  南通市永丰特种整理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2007年,这家企业因生产废水不能稳定达标,原有的200万元贷款被要求提前还款。为了修复环境信用,这家公司先后投资650万元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了改造,经环保部门监测显示其稳定达标后,南通市环保局向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出具相关证明,企业的环境信用得以顺利恢复。近两年环保等级由红色升为蓝色,公司董事长葛蒋平说:“今年公司的的授信额度已经达到了2000万元。”


  自企业环境信用修复政策出台以来,仅南通市市区就有43家有环境“污点”的企业重新获得贷款,贷款总额达118.2亿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