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西农村生态能源建设5年新变化观察
作者:罗掌华 张雷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1 8:51: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每到月底,北流市新圩镇平安山村村民傅勇都会拿着一张卡,跑到案台岭的小操场排队交钱。“这是沼气储值卡。每次买多少立方米,自己说了算。家里烧水、做饭、照明全用沼气,清洁方便,经济实惠!”傅勇的开心溢于言表。

  2011年10月,平安山村百户人家一户不落地用上了管道沼气,由3公里之外一家养殖企业的大型沼气池集中供气。村民告别了茅草薪柴,也再无养殖场粪便之污,真正过上低碳生活。

  “沼气带来好福气!”自治区政府把沼气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紧抓不放,连续12年将农村沼气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成为广西新农村建设的耀眼亮点,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沼气池助力

  山清水秀生态美

  地处桂东北山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30年前曾因森林砍伐量长期大于生长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1983年冬,恭城开始大抓沼气建设。

  如今,一排排小别墅整齐坐落山脚,别墅群后面是葱翠青山,周边则是挂满柑橘的果园……到访恭城的游客,都对当地富足的田园生活羡慕不已,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流连忘返。目前,恭城建有户用沼气池6万余座,沼气入户率90%,名列全国第一。得益于沼气的全面推广,该县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47%上升到去年78%。

  “一个沼气池,足够一家人平常用火和照明。山上树木保住了,砍柴用工也节省了。”恭城平安乡新街村村民龙长渠算了一笔账,一户农家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满足3-5口人炊事用火和照明需要,每年节约薪柴2吨,相当于保护2.5亩森林资源。

  截至今年9月底,我区累计建设沼气池392.2万座,沼气池入户率49.02%,稳居全国第一位。这些沼气池每年可为392.2万农户提供优质燃料15.7亿立方米,折合标煤246.5万吨;节约薪柴784.95万吨,相当于保护林地65.4万公顷,为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贡献2.74个百分点。

  生态种养

  引领农民奔富路

  推广沼气,不仅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引领农民走上致富路。

  2008年5月,田阳县那坡镇义安村龙云屯村民黄正军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帮助下,建起一座联户养殖型沼气池。他家里养了7头母猪,屋子里却是干干净净。

  “沼气干净、方便、省钱,既能免去打柴辛劳,又能免去煤气费用,一举多得!”他扳着指头介绍:以前做饭、烧水,用电多时一个月要花100多元。用了沼气,电费省了一大半,沼渣、沼液用作火龙果、蜜柚等有机肥,增产20%,果质特好。像黄正军一样,田阳县绝大部分农家都有沼气池。

  以“猪-沼-果”为发端,八桂大地农民因地制宜,以沼气池为纽带,各显神通走出“猪-沼-稻”、“猪-沼-菜”、“猪-沼-蔗”、“猪-沼-茶”、“猪-沼-花”等生态种养路子。这些模式以“养殖-沼气池-种植”为共同点,种养业就地实现生态循环。

  早有食用菌生产基础的横县,当地农民把沼渣拌进基料,用沼液喷淋培育食用菌,最后再将用过的基料肥田,创造性地增加一个育菇环节,使生态循环链延长为:养殖-沼池-育菇-种植。

  武鸣县府城镇公背屯家家建有沼气池,户户庭院配套有小鱼池,既用沼液、沼渣作饲料,又用沼气灯捕虫喂鱼,形成“猪-沼-鱼”生态养殖链,加上利用沼液、沼渣种果种菜等,每户仅庭院经济收入就有5000多元。

  据测算,全区由于推广使用户用沼气池,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4万吨,减少甲烷排放4.9万吨;可产沼液、沼渣等优质有机肥9812万吨,为农民增收节支58.87亿元。广西推广沼气,实现能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受益”。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