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美丽中国:经济环保须双轮驱动
作者:陈偲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7 13:27:1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行业

  两高行业受限

  在环保行业受热捧的同时,“两高”行业(高污染、高耗能)必会备受挑战。“空气污染这么严重,国家将采取更严厉的措施,真担心熬不过新一轮整顿。”在浙江经营一家铝制品企业的张老板很担忧。

  事实上,老张并不是杞人忧天。环保部2月19日确定,将对包括19个省(区、市)的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内的重点控制区,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及燃煤工业锅炉的新建项目,火电、钢铁、石化工业以及燃煤工业锅炉的现有项目,实施特别排放限值。

  吴晗瑄指出,火电、钢铁行业将会率先受到制约,立即开始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而石化行业、燃煤工业锅炉项目尚有一丝喘息机会,有待修订完善的排放标准,并按照标准设定在现有项目过渡期满后,再执行特别排放限值。

  事实上,对火电行业的排放约束早已开始。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对火电厂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进行了从严修订,大幅收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限值。“但此次出台的二氧化硫特别排放限值在国标限制值基础上又收紧了一半,对企业来说,难度大大提高。需要对脱硫、脱硝、脱汞等装置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才有可能达到。同时,企业运营也需要重新控制和规划运营成本,在困境中突围。”吴晗瑄称。

  “相对而言,钢铁、水泥、化工三个行业受到的打击会更大一些。”刘非解释称,主要原因是这三个行业都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整体利润率持续走低。以钢铁为例,中国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钢铁产量的近一半,但中国钢铁产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上,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根据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总体部署,行业发展压力会更大。而相对而言,属于能源行业的电力、石化、有色由于需求支撑,抗压能力相对会更强一些。

  刘非指出,这些行业走出困境的基本出路: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行业集中度整合、改善无序竞争状况;二是加快产品升级、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三是加快区域转移,例如向有国家政策倾斜和扶持的新疆等西部地区转移等。

  治理篇

  治理需多管齐下

  根据国际经验,当环保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至1.5%时,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达到2%至3%时,环境质量可以有所改善。而当前中国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只有1.5%左右,未来还有进一步的提高空间。刘非认为,中国当前的发展条件,中国的环境首先要明确制造业基础地位这一基本前提,否则将是无视现实的空想。同时,要通过“碳稀释”的循环经济模式、“碳减少”的产业升级模式、“碳中和”的产业集群模式和“碳变现”的碳交易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状

  面临多方面挑战

  中国正在遭遇发展的“两难”。刘非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仍在持续增加,能源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由此决定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

  “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型需要时间。”吴晗瑄表示,工业化进程结束,中国将转入发达经济阶段。届时,工业比重将转入稳定或有所下降,有望转变从“末端治理”向“前端综合防治”的现状。与此同时,中国治理污染还会受到企业和地方利益集团的阻挠,而地方政府仍然需要依赖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产业保持创收。这些都挑战着中国防污、治污进程的推进。

  在刘非看来,中国环境面临的挑战几乎是全方位的,包括外部环境、发展方式、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环保技术能力、金融支持等。“以外部环境来说,发达国家因自身减排压力小于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凭借其在低碳经济领域取得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持续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和减排政策进行指责、发难和施压;发展方式方面,中国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而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也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此外,中国环保核心技术储备落后和国家对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都加剧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

  崔新生则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在低碳经济方面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缺乏系统性的治理量化指标,环保问题的治理恐成一纸空谈。

  应对

  借鉴国外经验

  事实上,伦敦、洛杉矶、东京这些大都市,也曾深受空气污染的毒害。这些昔日的污染城市的经验是多管齐下,科学标准、立法保障、民众监督等一个都不能少。

  刘非则认为,吸取国外治污经验重点在三个方面:首先,要加强立法和监督执行,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环境立法上有很大欠缺;其次,要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化机制,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进行了排污交易实践,取得一定成果。但排污权交易在中国仍存在政策法规以及交易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缺陷,因此应加强学习西方经验,完善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污染治理。第三,要加强合同能源管理等环境治理配套手段建设,国外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迅速。“中国的环境治理长期存在重行政轻市场、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因此需要大力学习西方环保产业和金融产业相互支撑的发展经验,通过能源合同管理等金融手段的完善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刘非称。记者 陈偲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