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穗试点深层隧道 打造生态水城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5 10:22: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效果 东濠涌流域排水标准可提高到十年一遇

  南方日报:建了深层隧道之后,东濠涌水浸街和溢流污染的问题,在多大程度能得到解决?

  余安仁:水污染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河涌污染源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污染物。

  根据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的现场测试,河涌溢流污染主要是来自三方面:一是地表径流污染,就是来自路面屋面的污染,它的污染物主要是SS(灰尘、沉积物),占总负荷的70.4%(记者注:假使河道中SS污染总量是100,有70.4的灰尘沉积物是来自地表径流);二是污水污染,生活污水本来是在地下跑的,雨水一来把它从管道里挤出来了,这个污染物主要是氨氮和总氮,其中氨氮占总负荷的95.1%,总氮占总负荷的74%;三是管网中的沉积物,只要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天晴的时候管道里面塞满了各种垃圾、沉积物,下雨的时候一下全部冲出来,这部分污染物成分主要是COD(化学需氧量),占总负荷的65.2%,总磷占总负荷的58.9%,BOD(生化需氧量)占总负荷的62.2%。

  也就是说,河道中的污染物,有六七成是来自于溢流污染。

  广州也做过实测,2011年6月26日水务部门在东濠涌越秀桥断面进行实时测量,时间是早晨6点半,降雨30分钟,河涌污染负荷非常高,COD实测是382毫克/升,相当于V类水标准的近十倍。

  把污染源搞清楚,对治理合流制管道的雨季污染是非常关键的。由于合流制管道无法改造,造成了溢流污染。溢流污染在发生的时间上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根据相关研究单位的研究结果,大部分污染物集中在降雨发生后的20分钟到一个小时以内,一个小时以后水质好于V类水了,那时就不是污水而是涝水了(不同的降雨量决定污染物峰值时间,大部分集中在20分钟到60分钟这段时间)。如果要控制溢流污染,就把污染物集中的那段时间的雨污水截住就行了,过了那段时间,水质好转变成涝水,就可以直接排入河涌。深层隧道总的调度原则是,让污水进深隧,涝水进河涌。

  通过深层隧道排污,可以有效削减70%上的雨季溢流污染。

  南方日报:具体如何使用深层隧道进行调控?

  余安仁:在小雨情况下,浅层管道就可以使溢流污水全部截流,不到地面上来;在中雨时,择机打开深层隧道的闸门参与排污,可以截留大部分溢流污水,这样就可以不污染河涌;在大暴雨的情况下,以涝水为主,大量的涝水进入主河道,当水量超过主河道的泄洪能力时,用深隧给主河道帮忙泄洪排涝,调控原则是当河道水位距离地表小于0.6米时就要开启深隧,一旦超过这个警戒水位,管道水位就会顶托,这个0.6米很关键。

  我看了一个资料,市政院算了2009年一共是85场雨。其中没有发生溢流、截流率为零的雨一般小于3毫米,一共有21场,也就是说实际发生了径流的雨是64场;其中径流截流率为100%的,也就是实现全部截流的雨有33场,占64场的一半,也就是说一半的降雨污染通过浅层管道可以截住,但还有一半的雨会使得污染直排河涌。如果建设了深层隧道,我们可以把另外一半雨产生的污染大部分截住,这样就可以直接节省东濠涌每年清淤的费用,大约是100万元左右,而深层隧道一年的电费只需要50万元。

  深隧用好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设计好,一个是调度好。调度上要实现河道、浅层排水系统和深隧三个系统无缝衔接,一般降雨,当初雨含有大量污染物,而且浅层排水系统已达饱和的时候,开启深隧或泵站输出污水,送到污水厂;当初雨污染物浓度低于处理标准(V类水)时,启动排涝工程系统,让雨水进入河涌排涝,保证不发生溢流污染;大暴雨时,要开深隧的闸门,下泄超量的河道水,从深层隧道走,通过深层隧道调蓄,并择机开启排涝泵站。这个排涝泵站是深隧的,设计设计流量是48立方米/秒,此外地面还有一个雨水泵站,流量是52立方米/秒。调控原则尽可能保障超设计标准情况下的排涝安全。所有的手段都用上。

  要达到分水的目的,监控是关键。监控一是以监测降雨的强度为主,要看这个雨急不急;如果降雨强度很急,深隧工程马上准备启动;二是监控水质,实时监控水质的各种指标,了解从污水到涝水的转折点,才能科学分水。要能够做到精心调控洪涝水,为工程优化调度联合运行创造条件。

  为了实现科学高效调度,深隧工程必须建设高效可靠的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工程自动调动。

  南方日报:深层隧道能让东濠涌的防洪排涝能力提高多少?

  余安仁:深隧同时具有防洪、排涝和防污染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工程。在优化运行的前提下,效果应该会比较明显。在防洪排涝方面,深层隧道可以调蓄雨洪,可以使现在东濠涌的排涝能力(91立方米/秒),提高到每秒133方,相当于河涌排涝达到2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什么叫防洪排涝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就是20年一遇的暴雨连下24小时不成灾,可以抵御24小时降雨量254毫米的暴雨。

  如果换成排水标准,就是从现状三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的标准。现在东濠涌排水系统能抵御两小时80毫米的短历时暴雨,标准是三年一遇;建设深层隧道后,可以抵御两小时109.1毫米的暴雨,这是十年一遇的标准。按照我国的排水体系标准,十年一遇就到顶了,天安门也是十年一遇的排水标准。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需要不断解决问题

  南方日报:修建一条2公里长的东濠涌深层隧道要花7亿元,究竟值不值得?

  余安仁:你不能只看投资,要看货怎么样。与原来雨污分流的设想相比,深层隧道不仅投资低,还具有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根据原来的预算,东濠涌流域雨污分流要花费16亿,而建设深层隧道投资不超过7亿,节约了一半。而且雨污分流只是解决了污染的问题,不能根治水浸街,效益单一,防洪排涝的问题还要另外想办法。

  深隧有它的特点,应该客观全面地认识它。提出东濠涌深隧工程,是在河道无法扩宽、不可能雨污分流的情况下,在没有常规办法的情况下提出的非常规办法。我认为深隧相对而言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可以考虑的方案。深层隧道不是哪里都做,在新城区仍然提倡搞雨污分流。

  深隧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处理雨洪、涝水和雨污水。河道只能处理洪水排涝;管道只能处理污水,而深隧可以同时兼顾。它可以弥补东濠涌主河道泄洪断面的不足。东濠涌主河道仍然是排洪排涝的主要通道,在洪水过不了的时候,靠深隧来帮忙,不是说地面的河道不要了。

  当然深隧也有缺陷:工程复杂,难度高,在地下打洞投资也会高,把水提上来要耗能。这就是为什么国内没有城市尝试,东濠涌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尝试。我觉得这和地铁的诞生和发展有相似的地方。刚开始建地铁,也是因为地面没有扩展道路的空间了,开始也是充满了争议,后来一点点做,现在就推广开了。

  建设深层隧道也是提高广州市生态文明水平的一个体现。我们不能让河道防洪排涝老是达不到设计标准,二次污染溢流污染老是发生,一年之内污染40多次,每次清洗的费用是两到三万元。老是这样搞,这么多河涌老是直排污染,生态文明的水平也太差了。中央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广州也提出建设花城绿城水城的生态城市,生态水平就必须上一个台阶,不能老是空喊口号。

  水污染的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需要阶段性治理的,不是治理过一次就可以歇着了,可以原地踏步了。只要问题还存在,就要去解决它。如果不去探索实践,怎么能解决问题,事情要往前走,问题要不断地解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