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穗试点深层隧道 打造生态水城 |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5 10:22: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记者手记 深层隧道标志治水思路的深化 通过亚运前的系统治水,治理过的河涌基本实现了不黑不臭,水环境明显改善,但是记者经过这两年的观察发现,由于原来的截污不彻底,雨污分流的完全实施难度很大,部分支涌没有完全截污,有部分企业向河涌偷排等原因,造成部分河涌水质出现了反弹。 去年,南方日报曾经曝光过广州石井河、猎德涌等亚运整治河涌再次出现黑臭的问题。笔者也留意到,环保局的监测数据表明,2010到2012年这三年,广州中心城区主要河涌干流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有个别河涌水质出现了反弹,恢复了劣V类水质。 河涌水质出现反弹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截污不彻底。中心城区主涌已基本完成截污,但还剩下一些节点、一些片区没有截污。剩下未截污的部分,多是房屋密集之处,征拆十分困难,成为难以实施的“硬骨头”。如,石井河流域内共65条支涌,有60条截污未完善,其中39条支涌未截污,仅采取临时措施,导致石井河水质经常出现反弹。 二是初雨和溢流污染严重。一方面,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冲刷流经屋面、道路等,使得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如果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就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在合流制排水条件下,降雨时的雨污混合水量超过污水收集系统设计能力,就会以溢流方式直接排放,也会对自然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国内城市普遍对初雨污染重视不够,在工程上没有进行系统考虑;同时由于污水收集系统设计标准偏低,溢流污染频繁发生。 为解决截污不彻底、初雨和溢流污染问题,有些城市采取了雨污分流的方式;广州市前些年对部分区域也实施了雨污分流改造,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效果不理想,继续推进雨污分流建设也难以为继。主要原因是老城区房屋密集,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实施空间条件非常有限,且居民意愿难以统一,整体改造难度大,造价极高。即使完成了改造,对后期管理的要求也很高,不允许出现雨水管和污水管混接情况,而现实中监管难度很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深层排水隧道”作为一条深化和延伸的治水思路出现在人们面前。国外一些城市已经将深层隧道的设想变为现实,但在中国,还没有城市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深层排水隧道依靠其较大的调蓄容积实现的削减污染的作用,将溢流的污水和初雨调蓄收集在隧道中储存,雨后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同时深层排水隧道具有较大的直径,有很大的过流能力,当遇到强降雨天气,可作为分洪通道进行排水,缓解城市内涝。与雨污分流相比,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不但可以减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能兼顾解决内涝问题。 治水并非一蹴而就。认为亚运治过一次水就不必再治理的观点是不切合实际的,殊不知法国治理塞纳河、英国治理泰晤士河,前后都花了30年时间。从亚运河涌截污,到建设深层隧道,正是广州治水浅层与深层衔接,逐步深化的过程。 当然,深层隧道实施起来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据笔者所闻,深层隧道如何实现与浅层隧道之间的调度、如何清淤,都是很大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设计过程中充分论证每一个细节,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在实施过程中都可能被放大十倍甚至百倍。对于这样一个巨额投资、关乎百姓利益的工程来说,任何一点失误都是不被容许的。对于治水工作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苛责,却是公众权利所在、理直气壮的苛责。 提升水环境的任务很艰巨,但是今后要继续抓下去。深层隧道并非唯一的解决途径,也不是万能的。笔者建议:一是要把原来没有截污的河涌继续推进截污工作,及时清理淤泥;二是要加强管理,对原来已截污的河涌进行维护和提升;三是加强执法,对向河涌偷排、倾倒垃圾等行为进行处罚。治水不仅要提升技术手段,更要提高管理水平,只有“软硬兼施”,才能还市民一个水绿如蓝的“岭南水城”。 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通讯员 卢绍琨 刘婧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