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文明建设保护先行 专家献计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李承韩 杨之辉  文章来源:云南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25 22:24:0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会议现场座无虚席。李承韩摄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是密切相关的,二者应该相结合保护”“民族文化应该充分去挖掘”“生态文明的建设最终应该落实到认得观念上去,才能解决问题……”5月24日,在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生态学、民族学、人类学专家就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也进行了研讨,提出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要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授薛达元

  薛达元:传统文化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授薛达元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民族传统知识具有一种敬畏生命的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比如在中国的南方,许多省区的自然村落附近都保留有一片较为完好的植物群落,称为风水林,得到长期的保护。这些林子大都群落完整成熟,物种多样,功能完善,既为村落生态系统提供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又常常是区域五中保存的避难所。”

  薛达元分析,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以云南为例,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全省居住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语言和宗教信仰。许多社区位于较为偏远的地区,但是以拥有高度的物种多样性为特征,这些人群已经形成了特殊的知识和技术以使其生活与所处的环境最为适应。

  “就如云南的哈尼族和彝族的水稻和蔬菜梯田,苗族和傈僳族的轮歇式农业,少数民族的文化大都与大自然有着特殊的关系。”

  所以他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首先保护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需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益的知识、革新和实践,将之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鼓励各民族地区人民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有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记者 李承韩 杨之辉)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