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点评:污染猛于虎
小可
“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却忆去年沽水路,鳆鱼正美钓船多。”滹沱河这条曾经能行舟楫、能捕鱼虾的美丽河流在明朝诗人粱瑞霖笔下一派生机,然而今天的滹沱河不但美景不在,相反却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梦魇般的生活。面对记者,80多岁的老太太哀叹:抗战时期没有倒在日本大兵的子弹下,可长年总吃这“红红绿绿”的水无异于慢性自杀。
在我国,像这样被污染的“母亲河”又何止一条滹沱河?《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江河湖泊都病了。2006年中国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在我国西北,生活在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地区和中等污染地区的人口数量,已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79.1%。
空气、水、土地和食物,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新陈代谢,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尽管现代医学仍然无法证实环境污染与任何一种疾病的直接关联,但毋庸置疑的是,长期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中,当人体的生理免疫功能超过一定限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疾病或死亡。无怪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价值,纷纷疾呼“污染猛于虎也”。
昔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孰不知当前严峻的污染形势,也是源于另一种形式的“苛政”。就在近期播出的《对话》节目中,还有所谓的经济学专家在宣扬“先发展经济,等有了经济实力再治理污染”的观点,实在令人心寒。但这样的观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崇拜GDP”的畸形心态。对老百姓来说,这样的执政观比起古代的苛捐杂税,恐怕更令人畏惧三分。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满纸民生的报告最有分量和感召力,最能入脑入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更重视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相反,如果GDP的高速增长,伴随的是环境迅速污染,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这样的“发展”又有多少积极意义;人权的核心是生存权,一味追求GDP而无视生命,还谈什么“以人为本”?再进一步说,把污染的后果留给下一代承担,我们能对得起子孙吗?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包括拥有优美的生存环境。
是该觉醒的时候了!
上一页 [1] [2] [3]